黃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
(一)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滟滪關。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注釋】
(1)此詩二首,作于徽宗崇寧元年(1102),作者時年五十八歲。岳陽樓:建于今湖南省岳陽市的西門城樓上,瀕臨洞庭湖,面對長江。該樓為唐代張說所建,宋仁宗慶歷時滕宗諒(字子京)加以增建,登上城樓,既可眺望洞庭湖,又可俯瞰萬里長江。范仲淹撰有《岳陽樓記》,此后,岳陽樓名聲大震。君山:又稱湘山、洞庭山,在洞庭湖中。
(2)投荒:指遠謫到偏僻荒涼的地方。萬死:九死一生,源自柳宗元詩:“萬死投荒十二年。”鬢毛斑:耳旁頭發花白。
(3)生入:指能夠活著從“投荒之地”出來,才能生入瞿塘滟滪關。瞿塘:即瞿塘峽,長江三峽之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東南。滟滪關:又名江關,即瞿塘峽中的滟滪堆,曾為三峽中著名的險關。
(4)江南:指作者家鄉江西修水縣。宋代屬江南西路,簡稱江西。先一笑:形容作者被赦,將被起用時的喜悅心情,未到家鄉,禁不住“先一笑”了。
【賞析心得】
宋哲宗紹圣年間,新黨再起,對保守派“元佑黨人”進行打擊報復,黃庭堅也在被迫害之列。他于紹圣二年(1095),因修國史,政敵誣陷他寫《神宗實錄》失實,被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后改移戎州(今四川宜賓),吃了許多苦頭。直至徽宗即位后的元符三年(1100),作者已經五十六歲了,才被放還。徽宗崇寧元年(1102)初春,作者出川后,由荊州赴老家分寧(修水)。這兩首詩就是他返回江西老家,途經洞庭湖時所寫,盡情傾吐當時喜悅的心情。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滟滪關。”首兩句作者以對比手法,寫了“生”“死”兩重天。受誣逐放荒遠偏僻之地,煎熬多年,鬢毛都已斑白,自認絕無生還希望。不料,正如其好友東坡云“帝遣巫陽招我魂”,新登皇位的“玉帝”一紙詔書,竟讓他活著乘舟闖入人稱鬼門關的瞿塘滟滪堆。死而復生,又驚又喜,作者此時的心情萬分激動。第二句,“生入”與“生出”,歷有爭論,有人認為,“生出”似比“生入”更合詩意。其實,作者在此是引用了典故《后漢書·班超傳》:“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此句“生入”即同其意。“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第三句,未到江南老家,不禁喜極一笑。一笑泯怨愁,這一“笑”,實在是太精彩了。六、七年的投荒貶謫生活,有多少苦和愁!如今,盡在這一笑中了。高度概括,含蓄不露,充分顯示了江西詩派“點鐵成金”的超妙水平。第四句是喜極一笑,心情愉快的具體表現。回家途中,路經岳陽,登上岳陽樓,在初春蒙蒙細雨中,飽覽湖光山色。洞庭不變,君山依舊,如今返鄉與早年投荒的心情,一喜一憂,卻是截然相反了。
(二)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注釋】
(1)川:河水,這里指匯聚眾河之水的湖水。憑欄:靠著欄桿。
(2)綰結:盤結,即把頭發盤繞纏起。湘娥:古代神話中的湘君女神。傳說堯帝二女、舜之二妃娥皇、女英溺死湘江,化為神,號湘夫人,住在君山上。鬟:婦女頭上螺形的發髻,此指君山山峰。
(3)不當:到不了。
(4)銀山:指湖水涌起如銀似的白色波浪。青山:指君山。
【賞析心得】
第二首是承接第一首。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春風吹著春雨,飄灑滿湖水面,作者登樓獨自倚著欄桿向遠處望去,只見煙雨中的君山就像湘夫人頭上盤結纏繞的十二個發髻,神韻卓然,格外美麗。“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興致勃勃的詩人,突發奇想:如果乘舟到湖里去,靠近“湘君”,從波濤洶涌、雪白浪花掀起的銀山中,近距離欣賞這一螺青峰,那該是多美的事啊!
此詩二首,題為《望君山》,第一首卻未直接描寫君山,全是傾吐心中喜悅之情,精彩之句在于“未到江南先一笑”。這個“笑”字,將怨、愁全拋在浩渺洞庭湖水中了。遠謫歸鄉的詩人,正因為有第一首情緒轉折作基調,才有興致在煙雨中欣賞君山,品出她的美麗動人,并突發奇想,寫出氣魂宏偉、豪邁曠放的壯麗詩篇。如果前首的寫法是“點鐵成金”,那么后首就是成功的“奪胎換骨”了。
上一篇:王安石《元日》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李師中《詠松》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