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劉秉忠
南鄉子·南北短長亭
南北短長亭,行路無情客有情。年去年來鞍馬上,何成?短鬢垂垂雪幾莖? 孤舍一檠燈,夜夜看書夜夜明。窗外幾竿君子竹,凄清,時作西風散雨聲。
劉秉忠一生多行路之役,尤其是遇合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常從軍南北,征驂千里,投身“馬上取天下”的艱辛事業。鞍馬勞頓、客中情懷,是他詩詞中常見的題旨。其軍中所作《江上寄別》詩云“鞍馬幾年南北路,關河千古短長亭”,詠唱情辭與本篇完全一致,詞當同時作。
描敘羈旅,“短長亭”是最鮮明的代表性物象。古代官道大路上,間距數里就可見一座驛亭,供行人歇宿;路程間距長者稱“長亭”,短者稱“短亭”。庾信《哀江南賦》云:“十里五里,長亭短亭。”歐陽修《浪淘沙》詞:“長亭回首短亭遙,過盡長亭人更遠,特地魂消。”自古來,人們送別長亭,思鄉長亭,長亭短亭曾牽惹著多少人的夢魂情思。“短長亭,古今情”(萬俟詠《長相思》詞,它是中國古代行役詩詞中一個蘊意豐厚的積淀意象。詞一起端出“短長亭”,旋冠以“南北”的漫長路程,劈面即生濃烈情思、萬千感觸。接下“行路無情客有情”句,順勢流出,作進一步的點染深化。“行路”,即道路;大路通天,千古依舊,木然送走無數的南人北客,故曰“無情”。無情路卻走有情人,有情人深怨無情路,兩相映襯,情懷倍濃。詞人為何羈旅情懷一端現就百般嘆噓,感慨“無情”?“年去年來鞍馬上,何成?短鬢垂垂雪幾莖?”下片最后三句激動地自述經歷,道出答案。這里,連用兩個反詰,并以對比的手法,簡潔有力地托現出痛感人生之艱難、歲月之無情的志士心態。年復一年,鞍馬行路,“連歲驅馳萬里程”,“王霸分爭圖未卷”,其間歇宿過多少的“南北短長亭”;然而至今功業無成,宏圖難展。“何成?”一語,意含焦慮。重建乾坤的理想道路是那么漫長,而歲月的流逝又何其飛快:鞍馬秋風中,竟不覺白發上頭,秋鬢驚心。對比理想與歲月的無言感慨中,表現了一代風云人物急于施展抱負、把握人生的強烈進取心,成功地勾勒出一位“有情行客”的慷慨風貌和濃郁情思。
下片由行路轉寫居停,心緒也在靜夜的讀書聲里漸趨沉靜堅毅。君子之道,如日月運行,自健不息,欲成天下事,須讀天下書,識天下理;浮躁無益,風云際會全賴于孜孜不倦的追求、奮斗。“孤舍一檠燈,夜夜看書夜夜明。”一個徹夜勤讀、夜夜不懈的動人場面,生動形象且極其典型地寫出劉秉忠為實現理想進行的長期準備,付出的巨大努力。這種不辭清苦枯燥、專注求知修養的堅毅精神,正是中國古代文化薰陶下成長的杰出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讀來感人至深,激人奮發。劉氏這一刻苦發憤的努力,的確給他后來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堅實基礎。《元史·劉秉忠傳》載:劉入見忽必烈,“應對稱旨,屢承顧問。秉忠于書無所不讀,尤邃于《易》及邵氏《經世書》,至于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王、遁甲之屬,無不精通,論天下事如指掌。世祖大愛之”。其后歲月,猶綴讀不止。故能通曉天下人情物理,“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為一代成憲”。末結三句移視覺于聽覺,化室內燈為窗外竹:“窗外幾竿君子竹,凄清,時作西風散雨聲。”“西風”,秋風。綠竹挺然高節,有君子之操韻,古人稱賞曰:“君子竹”。詞人取象窗外竹,分明寓寄立身處世效法之志。夜讀困倦,抬望西窗,但見幾竿綠竹,枝影扶疏,岸然簷下;一陣秋風掠過,蕭蕭葉動,不時弄出風散雨聲,凄清作響。名綠竹曰“君子”,攝神韻曰“凄清”,他顯然悟到了某種人生啟迪性的竹義竹理。他似乎以竹自誡自勉:境地清寒中,不失君子風范;扎根泥土,不斷拔節向上,沉著追求。詞人羈旅里生發的這一自感慨、焦慮轉往發奮、沉毅的心路歷程,真實展示著這位古代政治家的精神風貌,真彩內映,清剛沉至,頗能給后人許多啟示。
上一篇:(元)劉秉忠《南鄉子·夜戶喜涼飆》原文賞析
下一篇:(宋)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