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樂君子,① 稱頌贊美君子成王,
顯顯令德。② 他的善德顯耀傳揚。
宜民宜人。③ 安撫庶民,善任賢人。
受祿于天。 福祿榮身,承受天恩。
保右命之。④ 天命保全佑助。
自天申之。⑤ 反覆賜予福祿。
干祿百福,⑥ 上天賜他千祿百福,
子孫千億。⑦ 子孫綿綿,千億無數。
穆穆皇皇,⑧ 穆穆皇皇,容止端莊,
宜君宜王。⑨ 宜稱人君,宜為大王。
不愆不忘,⑩ 不犯過錯,不昏不妄,
率由舊章。 遵循先王典制法章。
威儀抑抑,(11) 懿懿威儀甚善,
德音秩秩。(12) 秩秩美譽流傳。
無怨無惡, 人們對他無憎無怨,
率由群匹。(13) 仁德感人,善從眾賢。
受祿無疆, 受福受祿,永恒無疆,
四方之綱。 善于治理四方之邦。
之綱之紀, 綱紀天下,治理四方,
燕及朋友。(14) 燕飲群賢,深孚眾望。
百辟卿士,(15) 百國之君,眾多卿士,
媚于天子。 愛戴擁護周之天子。
不解于位,(16) 勤勉不懈,忠于職位,
民之悠塈。(17) 安居樂業,民有所歸。
(袁梅譯)
【注】①假(jia)樂:王先謙《三家詩義集疏》:“《齊》(指齊詩——引者)假作嘉。”陳奐《詩毛氏傳疏》,“假,嘉。《爾雅·釋訓》文。序亦以嘉詁假也。……嘉者,美嘆之詞。嘉樂二字不連讀。”高亨《詩經今注》:“嘉,喜也。”②顯:顯著。③宜民宜人:陳奐《詩毛氏傳疏》:“宜民宜人句,承上令德,起下受天命。宜民,為宜安民。宜人,為宜官人。”④右:古“佑“字。⑤申:引而長之。⑥干:俞樾《群經平議》:“干當作千,形似而誤。”⑦億:周代以十萬為一億。千億,極言其多。⑧穆穆:肅敬。皇皇:光明。⑨宜君宜王:毛亨;“宜君王天下也。”⑩不愆(qian)不忘:愆,過失。忘,忘掉,又,解作妄。(11)抑抑:毛亨:“美也。”高亨《詩經今注》:“抑,借為懿。”(12)德音:好的名聲。秩秩:聰穎多智。(13)群匹:黃焯《毛詩鄭箋平議》:“姚氏永概云,群匹猶言群臣。”(14)燕及朋友:朱熹《詩經集傳》:“燕,安也。朋友,亦謂諸臣也。”(15)百辟(bi):諸侯。(16)解(xie):怠也。(17)攸塈(xi):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傳》塈,息也。……瑞辰按《方言》:息,歸也。民之攸塈,謂民之所息,即謂民之所歸。”
這是一首為周成王頌德祝福的詩。《詩序》云:“嘉成王也。”金啟華先生《詩經全譯》亦云:“舊說以為美成王,當亦可信。”
周武王伐紂勝利后不久病逝,兒子姬誦十三歲繼位,即周成王。他在叔叔周公旦輔佐下,為穩定周王朝的政權做了許多大事。這些大事先后有:組織周王室同姓和有親戚關系的貴族東遷,讓周族勢力逐步滲入最重要、最富庶的黃河流域。制定嫡長子繼承制,使中央王朝與各諸侯國穩定統治秩序。制訂嚴格的等級制度和嚴酷的刑律,加強了新國家的統治。平定了紂王之子武庚的復辟叛亂,并揭穿三個叔叔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與武庚勾結的罪行。在這次東征中,年輕的成王將王朝勢力扎根中原并推向東方和南方,使周族與商族的農業技術、文化得到廣泛傳播。實行分封制,將家族成員和功臣封往全國各地建立了七十多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完成對全國的控制系統。興建東都洛邑,并在新城成周召開諸侯大會,宣揚國威。成王善于分析思考,不輕信小人之言,調整了與周公姬旦這位杰出政治家的關系,在這位叔叔去世后,將其安葬于周族歷代先王的墳地畢原,給予極高的榮譽。成王為政作風嚴謹,他親眼見到創業的艱難,深知守業的不易,所以兢兢業業,謹慎小心,在周公病逝后親率大軍南征,討伐淮南的虎方和江漢一帶的荊楚,在那一帶建立了許多姬姓小諸侯國。據古籍記載,周成王賞罰分明,重言諾,守信義,“桐葉封弟”即為范例。此外,周成王還辦好把政權移交給康王姬釗的大事。父子兩代統治的幾十年中,天下比較安定,國家也比較富強,史稱“成康之治”。當然這種繁榮的景象是由廣大奴隸和平民創造出來的。
這首詩就是禮贊成王的。全詩四章,章六句。首章頌揚成王有愛護百姓、善任賢臣的美德。二章頌揚成王遵循周族先輩杰出人物太王、王季、文王、武王制訂的規章制度,處事嚴謹端莊。三章頌揚成王不犯過失,不昏不妄,有王者之風。四章頌揚成王儀表堂堂,豁達大度,講話得體,能聽取群臣意見。五章頌揚成王治理天下有綱有紀,尊重群臣,所以他們忠于職守,人民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有所歸宿。當時迷信得厲害,所以各章皆又強調祈求上天多賜福祿子孫給成王,以顯示天帝力量,證明周朝統治的受命于天,合情合理。
全詩稱贊周成王能安民,守祖訓,作風正,胸襟寬,通下情等品德情操,為我們評價這一歷史人物提供了材料。當然,這些道德品質的本身,我們也是可以繼承的。這是本詩內容的積極方面。故姜炳瓊《詩經廣義》云:“成王之守成致太平,其實功實事皆于此篇發之。”陳子展評此語:“此謂詩言及成王敬天、法祖、用賢、安民之事耶?”皆中鵠的。應該辨識的是,本詩作者對成王的頌揚是站在當時統治者立場上的。
通篇用賦,不借比喻和起興,直書其事,是本詩藝術特點。
上一篇:《何草不黃》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假樂》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