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塵雜酒痕,
遠游無處不消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
細雨騎驢入劍門。
【注釋】
(1)這首詩為乾道八年(1172)冬,陸游自漢中赴成都府途中,經(jīng)劍門關所作,他時年四十八歲,由南鄭(今陜西省漢中市東)赴任成都安撫司參議官。劍門:山名,在今四川劍閣之北。
(2)征塵:旅行途中,身上的塵土。雜酒痕:長途跋涉,旅行生活艱苦,時而飲酒解困,故衣服上的征塵和酒漬交雜在一起。
(3)消魂:令人癡迷、心神陶醉。
(4)合是:應該是。未:句末語氣詞,相當于“否”。
(5)騎驢:唐代詩人李白、杜甫、李賀、賈島、李商隱等都有騎驢吟詩故事。此處借用“騎驢”點明自己的詩人身份。
【賞析心得】
“少小遭喪亂,妄意憂元元(百姓)。”陸游呱呱落地之日,便是金兵大舉南侵、北宋滅亡之時,他與百姓一同流落逃難的童年生活,使之從小就關心人民痛苦的命運。他從小習武練劍,攻讀經(jīng)書,隨時準備殺敵報國。二十歲的時候,他便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英雄抱負。哪知冤家路窄,陸游一走上仕途,便與奸相秦檜結(jié)下怨仇。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二十九歲的陸游秋試考了第一,奪了檜孫秦塤指定的第一,加之他又“喜論恢復”,于是,竟被黜免。出仕不利,只得返回老家山陰。直至秦檜死后,陸游才得以出山,于紹興二十八年(1158),才到福建省寧德縣做個主簿小官。至紹興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朝中主戰(zhàn)派稍稍抬頭,起用老將張浚,準備北伐。陸游被賜進士,提出許多軍政方面的建議,他對政治改革的熱烈愿望有望實現(xiàn)。但不久,陸游因反對“招權植黨”,又受挫折,被貶出南宋小朝廷。他回到老家山陰三山村,“穹居”了四年。孝宗乾道六年(1170),陸游離家入蜀,任虁州通判,相當于“遷流”(即貶謫)。正當他蹉跎歲月、報國無門之際,乾道八年(1172)駐在漢中任四川宣撫使的王炎聘他加入幕府。漢中地勢雄偉、物產(chǎn)豐富、民俗豪壯,以它為中心,建立隴右根據(jù)地,進而恢復中原,大有希望,這激起了陸游施展抱負的極大熱情。他騎著大紅棗馬、欣然前往,有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加入軍旅生活。漢中時期,陸游身穿戎衣、豪氣滿懷,戍守在邊防要塞大散關,曾有雪中刺虎的壯舉。不久,王炎被召還,陸游滿腔熱情的宏圖大志無法實現(xiàn),他夢幻般的短暫軍旅生活遂告結(jié)束。陸游只有騎著小毛驢返回四川。這首絕句即寫返川途經(jīng)劍門道中遇雨的情景。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軍旅生活頃時結(jié)束,報國宏圖無法實現(xiàn)。詩人十分傷感,懊喪不已,來不及脫掉戎衣,借酒解悶。就這樣,放下酒樽,衣上的征塵夾雜著消愁滴下的酒漬,作者無限惆悵,啟程返川了。時值冬季,可劍南如春。陸游騎在小毛驢上,在微微細雨中觀賞天府之國的風景,江山如畫,令人癡迷,心神為之陶醉,暫時忘卻了離開漢中時的懊惱。“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騎在驢上的作者,漢中的酒醉尚未完全清醒過來,他迷迷糊糊、自問自答,好不容易由后方爭取來到抗金前線。可是轉(zhuǎn)眼之間,今又由前方轉(zhuǎn)回后方,我到底是誰呢,是戰(zhàn)士還是詩人?最后,他終于清醒了,殺敵平虜?shù)臋C會轉(zhuǎn)瞬已逝。現(xiàn)在,他只能做一個詩人了!冥冥之中,作者意識到,從今以后,他只有在詩中、在夢中,實現(xiàn)他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的抱負了。
上一篇:寇準《追思柳惲汀洲之詠尚有遺妍因書一絕》原文賞析
下一篇:陸游《劍門城北回望劍關諸峰青入云漢感蜀亡事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