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學派·儒學
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術傳統。“儒” 最初泛指一切“術士”,據 《說文解字》: “儒,柔也。術士之稱。”大概因為 “術士”不象武士那樣孔武有力,表現出一種文弱迂緩的神氣,故被人統稱為 “儒”。孔子博學多藝,而且溫良恭儉讓,算得上是典型的 “儒者”。但孔子并未自稱為“儒” 或 “儒家”,據郭沫若考證,在孔子時代,“儒”并非尊稱,恰恰相反,“儒”是墨家對孔門的鄙稱,后來相沿成俗,就成了孔門的學名。也有人認為,“儒” 在孔子時代指一種以宗教為生的職業,因孔子熟悉治喪、祭神等各種宗教禮儀,故被人稱為 “儒”。無論如何,“儒” 或 “儒家”都不是孔門自家掛上的招牌,而是門外人給取的名號,叫來叫去,連孔門自家也不得不認可。儒家之學就是儒學,和儒教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正如道家和道教一樣,不能完全劃等號。簡單地說,儒教是歷代王朝尊奉的國家宗教,而儒學則是在儒教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學術傳統。傳統目錄學將圖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儒教經典及注經之作屬經部,而儒家著述(如 《荀子》、《朱子語類》等)則屬子部。從孔子開始,儒學的歷史延續了兩千多年,而且在海外至今仍有傳人(新儒家),這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稱奇跡。基本原因就是,儒學植根于中國固有的價值系統而又能隨時自我調整,以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變化。這一固有的價值系統就是人倫,孟子曾經概括為 “五倫”: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漢代儒家概括為 “三綱五常”: 君臣、父子、夫婦和仁、義、禮、智、信。現代學者概括為倫理本位主義。歷代的儒家之學就是圍繞著這一中心而展開的。儒家注重社會和人事,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追求,用西方哲學術語說,就是注重“此岸”。這一人世精神,從孔子開始就成為儒家的學術傳統。孔子首開私家講學之風,但其目的并非培養 “象牙之塔” 中的學者或書生,而是造就各類社會人才,主要是政治人才。據 《論語·先進》載,孔子曾說其門下的弟子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其中,只有文學一科才以熟悉古代文獻為看家本領。漢代以后,儒家更是以 “經世” 為心,故古代有 “儒臣” 和 “儒將” 之說。顯然,從個人來說,傳統意義上的儒家絕非埋頭故紙堆的迂夫子,而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學術精英、活躍在社會生活中或政治舞臺上的風云人物等。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后,儒家才逐漸退出政治舞臺和社會生活,而成為高等學府純學術研究的對象。《漢書·藝文志》說: “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為最高。”從學術傳授的形式說,儒家的特點是以傳經的方式來傳道,即通過傳授六經來傳授其 “修齊治平” 的思想。漢王朝以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線,而所謂三代文化就是儒家所傳六經,漢王朝因宗經而尊儒,儒家從此就交上了好運,成為歷代王朝的官方哲學。盡管如此,儒家之學卻并非死水一潭,而是中華歷代思想精英集體智慧的結晶。作為一種學術文化傳統,儒家在其兩千多年的發展中,隨時代變化而形成了眾多的流派與學派,如通常所說的先秦儒學、漢唐經學、宋明理學等等,而其中又是門戶林立,令人嘆為觀止。因此,要想簡明扼要地描述歷代儒家所提供的思想智慧是非常困難的。但有一點卻可以肯定,儒家所信奉的價值觀念及其所提供的思想智慧,不僅是封建時代的產物,而且也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故 “孔家店”始終打而不倒,現代新儒家甚至有所謂 “儒家資本主義” 的說法,而且預言下一個世紀,儒家將在繼秦漢儒學、宋明理學之后,經過創造性的轉化,迎來第三次輝煌的大發展。
上一篇:宗教學·佛教·僧尼
下一篇:政治學·學說·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