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八月十二日夜誠齋望月》
才近中秋月已清,鴉青幕掛一團冰。
忽然覺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獨自行。
【注釋】
(1)此詩作于寧宗慶元三年(1197)間,作者家居吉水,時年七十一歲。誠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楊萬里為永州零陵丞,當時抗金名相名將張浚謫居永州,力請始見,勉以“正心誠意”之學,萬里終身奉行,并名其書室為“誠齋”。
(2)鴉青:顏色名稱,指一種暗青色,比正青色淡雅。此處用來形容天空的顏色。幕:天幕。一團冰:指一輪清涼冰冷的圓月亮。
(3)元:同“原”。粘天:附著天。
【賞析心得】
作者因不滿權相韓侂胄專橫奢侈,退居吉水老家已多年,潛心研究“誠齋體”,已頗具功力,這首詩便是其中杰作之一。
“才近中秋月已清,鴉青幕掛一團冰。”夜空如洗、萬里無云。八月十二,已近中秋,作者在自己號為“誠齋”的書室,夜望明月,只見它清澈透亮,就像晶瑩寒徹的一團冰,懸掛在一青如染的天幕上。“忽然覺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獨自行。”作者發現,這將圓未圓、清如團冰的月亮,原來它既非掛在天幕上,也沒有“粘”在天上,而是獨自行走,悠悠移動。“心有靈犀一點通”,作者猛然悟到,月亮是自由的!這一發現,使他大為驚喜,退居“誠齋”七八載,好不容易才獲得這一體會,可真是不容易!回想當年,他力主抗金,可朝廷偏要他代表侄兒孝宗皇帝前去迎接叔叔金帝派來的使者,臉上羞愧、心里別扭,可還是得去呀!哪兒來的自由?作者生性剛直,上奏呈表,必談國土恢復大計,不是得罪皇帝,就是觸忤宰相。自己頭上雖“有折角之剛”,可都經不起折騰。一氣之下,作者辭官回家,從此七八年再不出山。其間,朝廷多次召其回京,許諾虛官閑職,他都概不應召。在家讀書寫詩,出外親民體察生活,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綜計一生,存詩四千二百多首,詩文全集一百三十余卷,所創“誠齋體”,生動活脫、自成一格,后繼有人。亨年八十周歲,全節而終。其兒東山先生也是有名氣的詩人,主帥廣東、清廉如父。誠齋父子、視金如土,至今傳為美談。
上一篇:陸游《阿姥》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李商隱《白云夫舊居》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