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注釋】
(1)劉禹錫仿作川渝東部民歌《竹枝詞》。原有序,說明這些歌詞是他于唐穆宗長慶年間(約公元822—824年)任州刺史,貶官寓居期間,在建平(三國時吳國郡名,舊治在今重慶市巫山縣)觀看民間里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縱情歡唱,歌詞含意婉轉,猶如衛國(春秋國名)民歌那樣艷麗,內容廣泛,多寫當地山川、風土、人情和戀情。詩人仿屈原居沅湘間所作《九歌》,分別作《竹枝詞》九篇和二篇,共存十一篇,今選三首。
(2)這首為《竹枝詞九首》中的第二篇。
(3)上頭:指山上面。
(4)拍山流:滾滾波濤拍打著兩岸山石,一江春水向東流去。
(5)花紅易衰:指男子的感情似易衰花紅,不長久、不穩定、不可靠;郎:指女子所愛的男子。
(6)儂:我,指女子自己。
【賞析心得】
這是一首興比的戀情詩。先以情意濃濃的桃花和春水起興,再以花紅易衰比喻男子的感情,唯恐不長久、不穩定、不可靠;再以水流無限,比喻女子的憂愁,生怕失去自己心上人的愛情。“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恐是由此點化而來。
這首詩將一個處于熱戀中的少女,剛剛體驗到愛情的甜蜜,又憂心愛不能持久,其微妙復雜的內心世界,描繪得真實細膩,十分傳神。姑娘抬頭望去,嶺上是山桃遍布,紅花似火,感情豐富鮮艷熱烈,猶如男女之間的戀情,那是多么幸福的感覺啊!然而,姑娘朝腳下一看,山崖下的江水滾滾,拍打著江岸,向東奔去。清脆的“拍”岸聲讓姑娘猛然一驚,花開花謝,花紅易衰,倘若熱戀中的男子變心怎么辦?那儂就像對山依戀的流水,一拍而過啊!轉而一想,雙方之間鮮花一般熱烈的愛情,堅如磐石,不會這樣脆弱吧?少女之心就在這樣既幸福,又憂愁,復雜矛盾、愛怨交替之中,滋生了縷縷清愁,猶如山下的長江,流水無限,沒有窮盡。以前詩歌往往用花來形容女子,這里卻用來比喻男子,更有一層深意,花紅易衰,象征男子感情熾烈而不能持久。
身處偏僻山區的謫居詩人,忽然聯想到了自己,不是同熱戀中農家少女的遭遇一樣嗎?永貞年間(805),順宗李誦即位,自二月至七月,韋執誼、王叔文主持政務,劉禹錫與永貞革新集團諸人奮起改革弊政,廢五坊、罷官市、免賦稅、出宮女、黜宦官、抑藩鎮、整頓鹽鐵官營事業,召回被讒遠貶官吏等,搞得轟轟烈烈,全力挽救唐王朝頹勢。實現建功立業的宏愿,就像山桃紅花那樣熱情似火。然而,花紅易衰、風云突變,好景不長,不久革新就告失敗。劉禹錫等八司馬被遠謫流放,詩人屈指一數,已近二十年了。真是“水流無限似儂愁”。廟堂之變、民間之戀,何等相似!前者之痛,更勝后者,令人不禁感慨萬端。
(二)
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注釋】
(1)這首為《竹枝詞九首》中的第七篇。
(2)瞿塘:瞿塘峽,長江三峽之一,在今重慶市轄區內,西起奉節縣白帝城,東至巫山縣大溪,兩岸懸崖陡壁,峽中有十二處險灘,水流非常湍急。嘈嘈:形容湍急水流下灘的響聲很大。
(3)等閑:普通、尋常。有時還可理解為無端,即俗語說的“無事生非”。
【賞析心得】
與上首相同的是,這一首以農村少婦埋怨的口氣,講的仍然是人心。但與上首以石比喻人心不同的是,這首卻是以水喻人心了。沖破高山束縛、巨石攔阻,一路奔流怒號,經過瞿塘險惡的十二灘,江水好不容易注入平地。哪知人心竟不如水,到了平原,江流緩慢后,無事生非,平地上掀起波瀾。在這里,就不是農婦所埋怨“郎的心”了,而是詩人胸中郁悶已久的積憤,諷刺那些慣會興風作浪的政治小人,“等閑平地起波瀾”,排擠誣陷忠良之人,使詩人來到這偏遠山區,長期受到不公正的貶謫。永貞革新,為的不就是挽救唐王朝的頹勢,保持國家統一、長治久安,讓百姓享太平、過好日子嗎?這些小人為何要跟著宦官俱文珍起哄,反對革新呢?撼動唐王朝大廈,對誰都沒有好處!彌久日深,詩人并未因時間流逝而消解胸中的憤懣之情。
(三)
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
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
【注釋】
(1)這首為《竹枝詞九首》中的第九篇。
(2)云間:指云霧繚繞的山頭。煙火:山村的炊煙。
(3)釧:手鐲;釵:首飾。“銀釧、金釵”,為戴著飾物的少數民族婦女的代稱。負水:用器皿背水。
(4)“長刀短笠”,指佩著長刀,戴著短笠的少數民族男子。“燒畬”:少數民族的刀耕火種。我國西南地區山中的少數民族的耕作方法通常是燒草木積灰來肥田。
【賞析心得】
這首詩短短四句,每句一景,各自成畫,合起來又構成一幅完整的人景合一,鄉土風味濃郁的優美風俗畫,充分表現了巴東山區的春光里,少數民族人民刀耕火種、辛勤勞動、歡樂歌唱的生活情景。
第一句“山上層層桃李花”,語出不凡,奇景難覓。本來是“桃花開,李花敗”,桃李不同開。可在這里,卻是桃花、李花同時盛開。之所以有這奇景,是山區上下落差導致溫差大,層層山坡的氣溫是上寒下暖,花開是上李下桃,滿山遍野,桃李并艷,色彩絢爛。
第二句“云間煙火是人家”,詩人在費力登山中途,遙望山頂,只見白云繚繞,其中升起了縷縷炊煙。詩人推斷,上面一定有人家。一個“是”字,肯定方向找準了,刺史要探訪的就是這些“煙火人家”。詩的前兩句描繪了詩人探訪途中所見:層層桃李花開,美景吸引著自己爬上一坡又一坡;山頭的裊裊炊煙指引著方向,人家就在那云間深處。
后兩句即是描寫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生活勞動景象。戴著銀釧金釵首飾的青年婦女,背水做飯;戴著短笠的壯年男丁,長刀或佩在腰間,或握在手上,按著祖先留下的傳統耕法,到田間地頭去放火燒荒。“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成群的青壯年男女忙忙碌碌、熱熱鬧鬧,呈現出山區人民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少數民族特有的勞動場面。負水婦女的嬉笑和歡歌,燒畬時火光沖天和男聲吆喝,那些美妙的畫外之音和畫外之景,則留給讀者以無限遐想的廣闊空間,自己則省卻不少筆墨。詩人貶謫巴山湘水,失中有得,讓他走近了人民(甚至包括山區的少數民族),了解了南國的風土人情,激蕩了詩情,開闊了視野,特別是吸收了豐富的民間藝術養分,增加了審美鑒賞力和表現力。所以,蘇東坡聞黃山谷詠《竹枝詞》第一篇時,即嘆曰:“此奔軼絕塵,不可追也。”
上一篇:元結《欸乃曲五首選三》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韓偓《水自潺湲日自斜》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