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列國志》簡介|鑒賞
明代通俗長篇歷史小說。全書一○八回。馮夢龍編,刊于明末?,F(xiàn)存最早的為明金閶葉敬池梓本,書前有繪圖一百零八幅。后有清初覆刻本、本衙藏版本等。另,古吳德聚堂坊刻本,書名署《新刻出相玉鼎列國志》。解放后,一九八七年二月,上海古籍出版社首次排印此書。
馮夢龍在宋元講史話本《七國春秋平話》、 《秦并六國平話》及余邵魚的《列國志傳》的基礎(chǔ)上,進(jìn)行改寫, 由原來的約二十八萬字,擴充到七十余萬字,改名《新列國志》。在增補中,他發(fā)現(xiàn)“舊志事多疏漏”,“兼以率意杜撰”,于是考核史書,刪去了舊作中憑空杜撰的情節(jié),如“秦哀公臨潼斗寶”的故事等,同時也予以適當(dāng)?shù)奶摌?gòu)和創(chuàng)造,如高漸離拿筑擊秦王事,為使故事聯(lián)貫便稍稍提前。這樣經(jīng)過重新增刪之后,不但使文字較前更加明白暢通,而且使作品更符合社會真實和歷史真實。到清代乾隆年間,秣陵蔡元放(名奡,別號七都夢夫、野云主人)略為潤色,并加了不少眉批、評語、夾注,易名為《東周列國志》。蔡本雖然也訂正了《新列國志》的某些謬誤,但封建糟粕也較前更多了。
《新列國志》是以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的興起和消亡為線索,敘寫了五百年間列國為號令諸侯,稱霸天下,而展開復(fù)雜的政治、激烈的軍事、巧妙的外交等方面的斗爭。書中以七言詠史詩一首作為入話,總挈全書。并把敘述年代縮短,起于周宣王,訖于秦始皇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結(jié)束了諸侯相互兼并、鯨吞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國家。對敘述年代作這樣處理,以使史事起訖與東周列國名實相符。
在弱肉強食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要想立于不敗之地,或建立霸業(yè),關(guān)鍵在于國君的賢明,及對人材的選拔。齊國由弱變強,從盛至衰,是十分典型的例子。小說先歌頌了齊桓公權(quán)變通達(dá),不記一箭之仇,任命精通韜略的管仲為相國,并積極支持他“修理國政,立綱陳紀(jì)”的政治改革,終于九合諸侯,首成春秋霸主;后批判了他親近佞臣,排斥忠良,連自己的性命也喪在宵人手中,把齊國的霸業(yè)斷送。 小說還對那些促進(jìn)社會發(fā)展的開明國君都加以頌揚。如魏文侯任用西門豹,楚悼王信用吳起,秦孝公“以不得列于中國為恥”,下令招賢,重用由異國來投奔的商鞅。小說依旁史實,對那些封建統(tǒng)治者的暴虐、淫亂、昏愚,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衛(wèi)宣公筑臺納媳、齊襄公兄妹淫亂、楚平王聚媳逐世子、晉靈公支解膳夫、衛(wèi)懿公好鶴亡國等,都作了深刻的揭露和嚴(yán)厲的譴責(zé)。小說還著力渲染賢達(dá)的崇高品質(zhì),痛斥一撮權(quán)奸的惡行劣跡。如齊桓公“欲拜鮑叔牙為上卿, 任以國政”,而鮑叔牙以國事為重,力薦管仲為相國,齊國終成霸主。后來管仲患病,臨終病榻論相,也出于公心,推薦隰朋繼任相國,沒有提名鮑叔牙。嬖臣易牙從中挑撥,鮑叔牙不為所動。又如秦穆公知百里奚之才,欲拜為上卿,百里奚卻要求秦穆公起用蹇叔, 自己寧愿屈人之下,充當(dāng)副手。書中所演述的吳、越之爭,對伍子胥、伯嚭的褒貶,更是涇渭分明。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寄托了作者的政治觀點。小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內(nèi)容,即從各個方面表現(xiàn)了眾士的活動,寫出了這些“士”的奇才雄辯,在復(fù)雜的斗爭形勢中,巧妙地利用國與國之間的各種矛盾,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外,作品表現(xiàn)了對深受兵燹之苦的人民也寄予一定的同情。總之《新列國志》有著廣博的歷史內(nèi)容和社會生活,包涵著深邃的、積極的思想意義。但書中也宣揚了封建倫理道德、神鬼迷信、天命論的說教等糟粕。
《新列國志》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盡管作品頭緒紛繁復(fù)雜,人物眾多,但不少故事寫得有聲有色。如“鄭莊公掘地見母”、“曹沫手劍劫齊侯”、 “衛(wèi)懿公好鶴亡國”、 “歌扊扅百里認(rèn)妻”、 “晉重耳周游列國”、“圍下宮程嬰匿孤”、 “晏平仲二桃殺三士”、 “孫武子演陣斬美姬”、 “伍子胥掘墓鞭尸”、“西門豹喬送河伯婦”、 “說秦君衛(wèi)鞅變法”、 “馬陵道萬弩射龐涓”、 “馮驩彈鋏客孟嘗”、“信陵君竊符救趙”、 “獻(xiàn)地圖荊軻大鬧秦”等。對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幾次著名戰(zhàn)役的描繪,如魯、齊“長勺之戰(zhàn)”,秦、晉“龍門山大戰(zhàn)”,宋、楚“泓水一戰(zhàn)”,晉、楚“城濮交兵”,齊、魏“馬陵決勝”,秦、趙“長平鏖兵”,都寫得曲折生動,引人入勝。
小說還成功地塑造了不同類型又各有個性的人物形象。從霸主暴君、忠良佞臣,到義士說客、樂師優(yōu)伶,無不各具特征,形象鮮明。可觀道人在《序》中說:“至于西門豹、尹鐸之吏治,鄭莊、先軫、二孫、二起、田單、信陵君、尉繚子之將略,孔父、仇牧、荀息、王蠋、肥義、屈原之忠義,專諸、要離、聶政、夷門侯生之勇俠,介子推、魯仲連之高尚,管夷吾、公孫僑之博洽,共姜、叔姬、杞梁妻、昭王夫人之志節(jié),往跡種種,開卷瞭然,……”全書脈絡(luò)分明,頭緒井如,布局巧妙,結(jié)構(gòu)緊湊。故事依次第敷演,又能“事取其詳,文撮其略”,增強了故事的生動性, “不致有嚼蠟之誚”。由若干個小故事構(gòu)成一個大情節(jié),一環(huán)緊環(huán)一環(huán),蟬聯(lián)而下,紊而不亂。可觀道人在《序》中所稱“敷演不無增添,形容不無潤色”,是說得恰到好處的。但此書作為一部歷史小說, 似過于平鋪直敘,有些地方近乎是正史材料的聯(lián)綴和解釋,從而使得史傳氣濃厚,小說味淡薄,影響了它的文學(xué)價值。不過,它在明代中葉以后涌現(xiàn)出的大量的歷史演義之中,還算是一部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上乘之作。
上一篇:《新七俠五義》簡介|鑒賞
下一篇:《新封神傳》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