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晁卿辭帝都(2),征帆一片繞蓬壺(3)。
明月不歸沉碧海(4),白云愁色滿蒼梧(5)。
【注釋】
(1)此詩作于天寶十三載(754),當時作者在宣州一帶,年已五十五歲。晁衡:即日本阿倍朝臣仲麻呂之華名,唐時譯為仲滿,因晁字即古朝字,朝衡、晁衡實為一人。據《舊唐書》:日本國,開元初遣使來朝,因請儒士授經。詔四門助教趙元默就鴻臚寺教之。所得錫赍,盡市文籍,泛海而還。其偏使朝臣仲滿慕中國之風,因留不去,改姓名為朝衡,仕歷左補闕,“儀王”友。衡留京師五十年,好書籍,放歸鄉,逗留不去,上元中,擢衡為左散騎常侍、鎮南都護。據近年中日考證朝衡事跡,《李白集校注》摘要如下:“晁衡者,日本阿倍朝臣仲麻呂之華名,或稱仲滿。衡生于日本文武帝二年,唐中宗嗣圣十五年(公元698),選為遣唐學生,時年十九歲。時為唐玄宗開元五年。衡入京師,學于太學,與卿貴游子弟比席受業,資用乏,輒由唐資給之。既卒業,為司經局校書,尋授左拾遺、左補闕。天寶十二載,任秘書監,兼衛尉卿。是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衡請同返,玄宗因命為使。時衡年五十六矣。四舶同發蘇州。衡與大使藤原清河同一舶。遇風與他舟相失,漂至安南驩州沿岸,遇盜,同舟死者百七十余人。獨衡與藤原清河歸長安,時為天寶十四載六月,至上元中,受任為左散騎常侍、鎮南都護。大歷初罷歸長安,五年正月卒,年七十三。”
(2)辭:離開、告別。帝都:皇帝居住的都城,也即封建時代國家的京城,此指長安。
(3)征帆:遠航的船。蓬壺:傳說中的蓬萊仙島。此處代指日本。
(4)明月:指明月珠,用以贊揚晁衡為人品質高潔。沉碧海:指誤傳晁衡航海溺死。
(5)蒼梧:山名。這里指郁林山,相傳東北海中郁洲的郁林山(即連云港的云臺山,今已與大陸相連),自蒼梧飛來,故也稱郁林山為蒼梧。
【賞析心得】
唐代國勢強盛,馳名世界。據資料介紹:“當時鄰國都非常仰慕唐朝文化,日本首派遣唐使朝唐。唐初,唐太宗就非常重視鄰國之間的友好關系,對日使平等相待,并矜憐其遠,‘詔有司毋拘歲貢’,還特派唐使送還。到了盛唐時期,漢族的經濟文化發展到了輝煌燦爛的階段,盛唐文化吸引著海外各國。各國的使節、留學生紛紛來唐學習,其中尤以日本為最。唐玄宗極為重視中日交流,他命人給日本使者、留學生傳授經書,教習琵琶。唐朝的知識分子、僧侶、商人、船員與日本的使者、留學生有廣泛的接觸,這就進一步促進了中日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日本的遣唐使自唐太宗貞觀四年(630)至唐昭宗干寧元年(894),其間共任命十九次之多。”天寶十二載(753),日本任命藤原清河為遣唐大使,大伴古麻呂、吉備真備為副使赴唐。這是日本第十一批遣唐使。至唐后,唐玄宗命阿倍仲麻呂(后改晁衡,即朝衡)迎接,并親自接見。是年冬,在藤原清河及晁衡等歸日本時,唐玄宗還親自寫詩《送日本使》相送,曰:“日下非殊俗,天中嘉會朝。念余懷義遠,矜爾畏途遙。漲海寬秋月,歸帆夕。因驚彼君子,王化遠昭昭。”這批遣唐使在回國途中,至琉球遇風,傳聞舟中人溺海而死,生者漂流至安南(今越南)驩州沿岸,又遇上強盜,同舟死者多達一百七十余人。李白與晁衡相識當在天寶初,待詔翰林時,彼此交誼很深,聽此噩耗,李白寫了這首哭悼詩,以寄托哀思。“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晁衡十九歲,選為遣唐學生,直到天寶十二載,已經五十六歲了,才離開長安,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等返回日本。不幸所乘之船繞行蓬壺等島時遇難。“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像晁衡這樣如明珠一樣品質高尚的人,就這樣沉入碧海,永遠回不來了(雙關語,既返歸不了日本,也回不到中國)。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悠悠白云為之變色,東北海中的蒼梧山都布滿愁容。短短一首絕句,字字情深,語含悲切,反映了唐代中日兩國人民的真摯友情,堪稱中日文化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
事實是晁衡乘船琉球遇風時,被漂流至安南(今越南),遇盜后,同舟死難一百七十余人,但他卻僥幸存活,輾轉返回長安時,已是天寶十四年六月。后安史亂起,晁衡也跟隨玄宗、肅宗西行避難,直到大歷初才返回長安,于大歷五年(770)正月逝世,年七十三歲。這些情況,有的是在消息閉塞的古代,李白生前不可能及時知道的。有些是在他身后發生,當然也就是他永遠不可能知道的。
上一篇:杜甫《絕句》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武則天《臘日宣詔幸上苑》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