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1],而太史公留滯周南[2],不得與從事,故發憤且卒?!疯b賞
而子遷適使反,見父于河、洛之間。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絕于予乎? 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3],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4]。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5]。幽、厲之后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馀歲[6],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7]。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8],弗敢闕。”
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9],紬石室金匱之書[10]。五年而當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歷始改[11],建于明堂[12],諸神受紀[13]。
【段意】 司馬談抱病,不能隨從武帝封禪,深以為憾,臨終念念不忘修史之事,司馬遷接受遺囑,立誓將完成先人未竟之業。
注釋
[1]是歲:指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封:封禪。[2]周南:周成王時,周公、召公分陜而治,陜以東稱周南。此實指洛陽。[3]接千歲之統:指上接周成王之封禪,其去元封不足千年,此舉成數。秦始皇雖然也有封禪之事,但漢朝自視上接周代,故不論。[4]《孝經》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5]這幾句說:天下的人稱誦周公,是因為他能夠撰述歌頌文王、武王的德業,宣傳他本人與召公的風教,表達太王、王季的思慮,再上推行公列,以推尊其始祖后稷,可謂至孝。[6]獲麟:指魯哀公十四年(前481)西狩獲麟,事見《孔子世家》。[7]史記:歷史載籍。放絕:散失斷絕。[8]悉論:一一撰述。所次舊聞:所積累的史料。[9]遷為太史令:司馬遷作太史令在元封三年(前108)。[10]紬:同“抽”,閱讀思考。石室金匱:國家藏書館、檔案室。[11]天歷始改:始改用太初歷,即改秦歷為夏歷。[12]明堂:天子舉行隆重典禮的禮堂。[13]受紀:接受新歷。
上一篇:《史記·貨殖列傳第六十九·蜀卓氏之先[1],趙人也,用鐵冶富[2].》鑒賞
下一篇:《史記·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上大夫壺遂曰[1]:“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