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三個維度下的中國統一進程·李斯列傳》鑒賞
選文: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①之下,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②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③,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辭④于荀卿曰:“斯聞得時無怠⑤,今萬乘方爭時,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處卑賤之位而計⑥不為者,此禽⑦鹿視肉,人面而能強⑧行者耳。故詬⑨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于無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
至秦,會莊襄王卒,李斯乃求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不韋賢⑩之,任以為郎。李斯因以得說,說秦王曰:“胥(11)人者,去(12)其幾(13)也。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14)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終不東并六國者,何也? 諸侯尚眾,周德未衰,故五伯迭興,更(15)尊周室。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16)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騷(17)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強,相聚約從(18),雖有黃帝之賢,不能并也。”秦王乃拜(19)斯為長史,聽其計,陰(20)遣謀士赍(21)持金玉以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22)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后。秦王拜斯為客卿。
會韓人鄭國來間(23)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24)。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于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斯乃上書……
……
秦王乃除(25)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為皇帝,以斯為丞相。夷(26)郡縣城,銷其兵刃,示不復用。使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者,使后無戰攻之患。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陽宮,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頌稱始皇威德。齊人淳于越進諫曰:“臣聞之,殷周之王千馀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支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無輔弼,何以相救哉? 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等又面諛以重陛下過,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議丞相。丞相謬其說,絀其辭,乃上書曰:“古者天下散亂,莫能相一,是以諸侯并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別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學乃相與非法教之制,聞令下,即各以其私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非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不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令到滿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欲學者,以吏為師。”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書。治(27)離宮別館,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長男由為三川守(28),諸男皆尚(29)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歸咸陽,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李斯喟然而嘆曰:“嗟乎! 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30)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駑下,遂擢(31)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32)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會稽,并海上,北抵瑯邪。丞相斯、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璽令事,皆從。始皇有二十馀子,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上使監兵上郡,蒙恬為將。少子胡亥愛,請從,上許之。馀子莫從。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書及璽皆在趙高所,獨子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馀群臣皆莫知也。……
……
于是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丞相,立子胡亥為太子。……至咸陽,發喪,太子立為二世皇帝。以趙高為郎中令,常侍中用事。……事皆決于趙高。
……
……李斯不得見,因上書言趙高之短(33)……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獄,治罪,責斯與子由謀反狀,皆收捕宗族賓客。
……
二世二年七月,具(34)斯五刑,論(35)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36),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37)復牽黃犬俱(38)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
〔注釋〕 ①廡:房屋。②不肖:沒出息。③事:輔佐。④辭:告別。⑤怠:懶惰。⑥計:打算。⑦禽:通“擒”。⑧強:勉強。⑨詬:恥辱。⑩賢:尊重。(11)胥:等待。(12)去:失去。(13)幾:機會。(14)忍:下狠心。(15)更:交替。(16)役:役使。(17)騷:通“掃”。(18)從:通“縱”,合縱。(19)拜:封官。(20)陰:暗中。(21)赍:帶著。(22)遺結:收買。(23)間:做間諜。(24)覺:察覺。(25)除:取消。(26)夷:鏟平。(27)治:修筑。(28)守:郡守。(29)尚:娶帝王之女為妻。(30)大:通“太”。(31)擢:提拔。(32)稅駕:停車。(33)短:缺點。(34)具:完備。(35)論:定罪。(36)執:捆綁。(37)若:你。(38)俱:一起。
鑒賞:
李斯的事跡主要見于《史記》的《李斯列傳》,此外還見于《秦始皇本紀》。李斯出身于無權無勢的平民家庭,跟著儒家學派的第三位大師荀況上過學。大概李斯在其青少年時代看到過并親身體驗過一個無權無勢者所飽受的種種屈辱,所以當他后來進身當了小吏,看到了廁所中的老鼠與國家糧庫中的老鼠之生活巨大差別的時候,李斯深有感慨地說:“人活一輩子就如同老鼠一樣,關鍵就看你給自己選擇一個什么樣的環境地位啊!”于是他對貧窮卑賤的生活極端蔑視,深惡痛絕,他決心拼死一搏,要不擇手段地為自己謀求一種出人頭地的富貴尊榮。當他告別他的老師要到秦國創業的時候,他說:“如今七雄并立,虎斗龍爭,秦王嬴政正想吞并天下,稱帝稱皇,這可是我們縱橫家發揮作用、操縱時局的時代。一個人長期處于卑賤地位,過著貧賤的生活而不感到痛心疾首,不積極地尋求改變,還要高唱什么‘安貧樂道’,說什么‘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是最無能的表現,是莫大的悲哀。今天李斯我下定決心要到秦國去為秦王嬴政效力了!”這里突出表現了李斯性格的兩方面:一方面是他強調抓緊時機建功立業,發揮自己的作用以創造自己人生的輝煌。這一點沒有錯,司馬遷的人生觀就是歌頌這種“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的人,《史記》中的人物,很多都具有這種品質。但這不應該是最終目的,這要看你究竟是為何而做?你的行為能不能給國家、給黎民百姓帶來好處。很遺憾,李斯對此是沒有原則、沒有底線的。這就決定了李斯后半生淪為千古罪人,既葬送了秦王朝,又葬送了自己與整個家族的可悲可鄙的下場。
李斯的前半生是秦王朝的大功臣,其歷史功勛足以名標青史。李斯的功勛首先是協助秦始皇消滅了東方六國,第一次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李斯入秦后,由于他積極勸說秦始皇看準時機狠下毒手,要憑著秦國的強大,迅速地消滅東方六國,以建立統一的國家,使自己稱皇稱帝。秦始皇采納了他的建議,任命他為相國呂不韋的長史。李斯對東方六國采取的行動綱領是:一,拿出大量的金錢財寶以收買東方各國的王侯將相等決策人物,讓他們給秦國服務,幫著秦國消滅他們自己的國家;二,如果哪個人不受收買,堅持效忠其本國,那就馬上派刺客把他殺掉;三,在以上軟硬兼施分化瓦解之下,緊跟著就是浩浩蕩蕩的秦國大軍鋪天蓋地地壓了過來。于是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滅韓;十九年滅趙;二十二年滅魏;二十三年滅楚;二十五年滅燕;二十六年滅齊,前后只用了二十多年,就風卷殘云、摧枯拉朽地實現了全國統一,把秦始皇推上了皇帝的寶座。
李斯歷史功勛的第二方面,是在統一全國后協助秦始皇制定并推行了一套新制度:即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以及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明法度、定律令,對外征討四夷,等等。李斯在這些地方都表現得氣大聲宏、鋒芒畢露,對穩定秦王朝的統治起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秦始皇與李斯的這種親密合作,從而使秦始皇的功勛蓋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稱之為“千古一帝”;而李斯是秦始皇的頭號功臣,因而秦始皇有哪些豐功偉績,李斯也應該都有他相應的一份。于是李斯也勝利了,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他由長史上升為廷尉,又由廷尉上升為丞相,“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李斯有多少兒子,都娶秦始皇的女兒;李斯有多少女兒,都嫁給秦始皇的兒子。
到此為止,李斯與秦始皇真可謂“彼此雙贏”,李斯的主觀要求與秦始皇的客觀需要完全一致,故而皆大歡喜。而李斯的對公、對私也都還沒有顯露出任何矛盾兇險的跡象。
李斯的后半生卻在秦始皇死后出賣靈魂,投靠了陰謀家趙高,從此淪為禍國殃民、害人害己的千古罪人。李斯有積極入世的人生觀,能抓住時機,幫著秦始皇成就了一番大事業,這是司馬遷所贊成的;李斯患得患失,自私自利,一切以個人利益為轉移,不能堅持原則,竟出賣靈魂,變節投靠亂臣賊子,倒行逆施,不僅毀了國家,也毀了他自己以及他的整個家族,這是司馬遷所鄙視的;李斯受趙高愚弄、并被趙高所害的人生悲劇,又令司馬遷同情。《李斯列傳》記述了李斯由成功到被害的全過程,展現了李斯患得患失的心理,批判了李斯一切以個人利害得失為轉移的極端自私、極端怯懦的可恥本性。作品有巨大的多方面的認識價值,它像一面鏡子足以為千古讀史者之鑒,尤其可為官場中人的千古明鑒。因為一個平民患得患失,自私自利,所害的只是他自己;如果一個職位很高、掌管權力很大的人患得患失,那一旦出事就不只是害他自己,而是就要禍國殃民了。李斯的教訓是深刻的。
上一篇:《呂不韋列傳、李斯列傳》鑒賞
下一篇:《史記·漢文帝除肉刑詔》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