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通俗演義》簡介|鑒賞
清代白話長篇歷史小說,二十六卷四十四回。作者呂撫,參見附錄小傳。據(jù)卷前李之果序,此書于雍正五年(1727) 已完成,其創(chuàng)作悉遵《綱鑒》, “取《通鑒綱目》及二十四史而折衷之,歷代之統(tǒng)緒而序次之,歷代之興亡而聯(lián)續(xù)之,歷代之仁暴忠佞貞淫條分縷析而紀實之。 ”(雍正十年呂撫序)故原書本名《綱鑒演義》,傳本作《二十四史演義》者,乃后來所追改。刊行于雍正十年。存雍正間原刊本,正氣堂活字本,光緒十三年上海廣百宋齋石印本。現(xiàn)有浙江人民出版社等整理出版的校點本。
“演義”自傳說中盤古開天辟地始,直敘至作者所生活的大清初年,幾乎囊括了全部中國的古代歷史。約凡皇朝更迭、宮內(nèi)傾軋、權(quán)貴相爭、百姓造反、邊地蜂火、群雄混戰(zhàn),大小史事均一一登載而無疏漏。
史初,宇宙混沌一片。稟天地靈秀日月精華的盤古,以龍首人身之形出世,并以千斤斧鑿斷昆侖山與月輪天相連之處,使天地分立。地生三皇五帝,定人間吃穿住行之法,續(xù)香火, 接后代。堯、舜、禹帝位禪讓,世世稱頌。夏桀殘暴為湯所滅;商紂乖戾自燔鹿臺。周幽王淫于聲色,寵褒姒,舉烽火, 國滅身亡。春秋五霸起而爭斗;戰(zhàn)國七雄合縱連橫。終以秦之富強而一統(tǒng)天下。二世暴戾,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高祖建漢,二百年一十二帝。王莽篡位,光武中興。漢末紛爭,三國鼎立。兩晉綱紀不立,邊地戰(zhàn)火連年,遂成南北朝對峙分裂。隋文帝滅陳天下一統(tǒng)。楊廣弒父亂政,群雄并起,民怨沸騰。唐太宗勵精求治,大唐國政和民安。李隆基寵幸楊玉環(huán),安祿山勢大起反叛。大唐帝國由盛轉(zhuǎn)衰。宋太祖中原雖統(tǒng)未能混一,遼、金、夏西北邊境兵戎不斷。南宋茍安半壁,元世祖一鼓吞滅。下及明清, 江山一統(tǒng),再無分割。
作者在“刪定綱鑒總論”中說: “治天下有道,親賢遠奸,明而已矣。治天下有法,信賞必罰,斷而已矣。治天下有本,禮樂教化,順而已矣。明則君子進而小人退,斷則有功勸而有罪懲。順則萬民理,人心悅,而天下服。三者之要在身, 身端心誠,不令而行矣。”明確地提出了評判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演變的理論觀點,顯然沒有跳出儒家賢人政治的綱常范圍。通過史事的演繹,借用形象化的手段,宣揚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天為父,地為母,王為之子,而天下萬姓臣民,則又帝王之子。君有君之尊嚴法本,臣有臣之忠誠規(guī)距。父子夫婦各守其道,各司其職。如此,則整個統(tǒng)治機制就可運轉(zhuǎn)不息萬世不衰。 “正名分于當時,定褒貶于往前, 示勸懲于來世”,為末世封建統(tǒng)治提供借鑒,是本書的立意所在。
一部二十四史之演義,歷時數(shù)千年,所經(jīng)史事繁復(fù)無比,作者記述自不能載詳載盡,惟有據(jù)意所需,摘其大要略其細事,因而整部小說雖結(jié)構(gòu)寵大卻精煉概括線索分明。其編纂布局猶如葫蘆一半,以歷朝更迭為主干,而主要人物和事件則如一個個葫蘆從容插入。小說于敘事多用簡約之筆,而人物形神則于敘事中粗略勾出。如第十五回“漢高祖定江山”: “初,高帝最寵戚夫人。生趙王如意,欲立之。 不果。呂后最怨戚夫人,至是太后酖殺趙王如意。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號曰人彘,居數(shù)日,乃召惠帝觀人彘。帝見之,問而知其為戚夫人,乃大哭,因病, 歲余不能起。”呂后的嫉妒成仇心狠手辣,惠帝的懦弱仁厚, 由此可見一斑。
《演義》取材以正史為主,間亦穿插一些怪誕色彩濃厚的神話傳說。如第一回“盤古王一出世初分天地”;第三十三回“泥馬渡康王趙構(gòu)”等。使該書于平實簡約之中,增添了不少奇幻異趣。
上一篇:《二刻醒世恒言》簡介|鑒賞
下一篇:《云仙散錄》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