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列傳、范雎蔡澤列傳》鑒賞
導語:
夏商周三代之政一直是儒家心目中的施政典范。繼周而起的秦雖一掃亂局,一統宇內,但其嚴刑峻法的施政形態一直為后世訾議,虎狼之國的稱謂也如影隨形。其實,秦國引以為據的施政基礎——法家理論,作為除儒家之外最重要的理論因素,還深度參與了古代中國的政治實踐。正所謂“陽儒陰法”,秦國的代興,不僅從現實的政治空間上將中國統為一體,更在思想流脈上對叢生的理論形態進行了規整,在此意義上,秦的統一無疑是對歷史進行了一次寬廣的塑形。
作為后發之國的秦,何以能擔當大任?其具有什么樣的特性,經歷了怎樣的波折,以至能將洶涌的歷史浪潮,掘引至其所開辟的途渠之中呢?《史記·秦本紀》以時為經、以事為緯,清晰地勾勒了秦國的發展史,從中可見秦國的崛起之路。秦建國晚,國力弱,文化落后,起點較低,除春秋秦穆公時期一度強盛外,其國際地位基本無甚改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至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法家理論的鮮活實踐,深度塑造了秦國的國家形態,奠定了秦的強國地位,商鞅變法可以說從宏觀上奠定了秦國國力,使其基本具備了一統天下的條件。范雎入秦,助力秦國廓清了權力生態,制定了合理的對外方針,并對秦國的人才戰略產生了積極影響,使得商鞅變法的戰略優勢有效轉化為具體的政治成果,最終確立了秦的大國態勢及統一使命。若以商鞅變法奠定秦國積強的局勢為歷史長河之遒勁潛流的話,那么范雎集權于君及遠交近攻的策略張設則是將戰國時勢推向風光險峰的洶涌浪濤。
了解秦國發展史及其歷史作用,《秦本紀》可作為主干通貫秦史,而以商君、范雎為基點作切片觀察,抓住秦國發展過程中最緊要的環節進行細讀,從兩人的生平窺其謀略,進而探究鉤心斗角的歷史表象背后所隱伏的歷史規律。
上一篇:《史記·高祖還鄉高唱《大風歌》》鑒賞
下一篇:《史記·秦國的強盛之道——王權集中,對內法家治國,對外遠交近攻·商君列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