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平民與沒落貴族的“反抗”思維·陳涉世家》鑒賞
選文: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①與人傭耕,輟②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庸者笑而應曰:“若③為庸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發④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⑤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⑥,為屯長。會⑦天大雨,道不通,度⑧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⑨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⑩諫故,上使外將(11)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12)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13),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14)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15)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16)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17)”。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吳廣素(18)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19)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20)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21)之,并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22)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23)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24),乃令符離人葛嬰將(25)兵徇(26)蘄以東,攻铚、酂、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27)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28)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杰皆曰:“將軍身被(29)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乃以吳叔為假(30)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令陳人武臣、張耳、陳馀徇趙地,令汝陰人鄧宗徇九江郡。當此時,楚兵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
……
武臣到邯鄲,自立為趙王,陳馀為大將軍,張耳、召騷為左右丞相。陳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誅之。柱國曰:“秦未亡而誅趙王將相家屬,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立之。”陳王乃遣使者賀趙,而徙系(31)武臣等家屬宮中,而封耳子張敖為成都君,趣(32)趙兵亟(33)入關。趙王將相相與謀曰:“王王趙,非楚意也。楚已誅秦,必加兵于趙。計莫如毋西兵,使使北徇燕地以自廣(34)也。趙南據大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不敢制(35)趙。若楚不勝秦,必重(36)趙。趙乘秦之獘,可以得志于天下。”趙王以為然,因不西兵,而遣故上谷卒史韓廣將兵北徇燕地。
……
陳勝王凡六月。已為王,王陳。其故人嘗與庸耕者聞之,之(37)陳,扣宮門曰:“吾欲見涉。”宮門令欲縛之。自辯數,乃置(38),不肯為通。陳王出,遮(39)道而呼涉。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夥頤! 涉之為王沈沈者!”楚人謂多為夥,故天下傳之,夥涉為王,由陳涉始。客出入愈益發舒(40),言陳王故情。或說陳王曰:“客愚無知,顓妄言,輕(41)威。”陳王斬之。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陳王以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主司群臣。諸將徇地,至,令之不是(42)者,系而罪之,以苛察為忠。其所不善(43)者,弗下吏,輒自治之。陳王信(44)用之。諸將以其故不親附,此其所以敗也。
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45)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時為陳涉置守冢三十家碭,至今血食。
……
〔注釋〕 ①嘗:曾經。②輟:停止。③若:你。④發:征調。⑤屯:停駐。⑥行:從事。⑦會:恰逢。⑧度:估計。⑨亡:逃跑。⑩數:多次。(11)將:帶領。(12)憐:愛戴。(13)唱:同“倡”。(14)指:同“旨”。(15)置:放置。(16)間:暗中。(17)王:稱王。(18)素:向來。(19)忿恚:激怒。(20)笞:鞭打。(21)佐:幫助。(22)藉第:即便。(23)袒:袒露。(24)下:攻克。(25)將:率領。(26)徇:巡行。(27)比:等到。(28)據:占據。(29)被:通“披”。(30)假:代理。(31)系:囚禁。(32)趣:通“促”,催促。(33)亟:迅速。(34)廣:擴張。(35)制:制裁。(36)重:重視。(37)之:到。(38)置:釋放。(39)遮:阻擋。(40)發舒:放縱。(41)輕:減少。(42)是:遵從。(43)善:喜歡。(44)信:信任。(45)竟:最終。
鑒賞:
陳勝出身微賤,少年時就受雇為別人耕田,按現在的話說就是靠打工為生。他不過是秦帝國千千萬萬的普通黔首之一。可他卻不滿足于現狀,自比“鴻鵠”,有著改變命運的雄心壯志。
秦始皇在締造統一大帝國的過程中,沉重地打擊了六國的舊貴族勢力,同時又好大喜功,濫用民力,施政暴虐,早已埋下了深刻的社會矛盾。而秦二世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奪取帝位,本就缺乏統治的基礎,況且他既沒有父親的雄才大略,同時卻又繼承了其父為政的暴虐。在他治下,秦帝國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天下人心思亂,所缺少的只是一點引發燎原烈火的星火罷了。
陳勝就這樣成為了一點星火。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被征發到北方漁陽戍邊。到了大澤鄉,卻遇到了連日大雨,耽擱了行程,已經延誤了到達日期。按秦律,誤期當斬。這樣,陳勝和同行的九百個戍卒就面臨著到達也是死、不走也是死、逃跑也是死的絕望境地。可以想象,在這嚴苛的律法下,曾有多少普通百姓白白送了性命。可是,憑著不屈服于命運的性格,憑著對天下大勢敏銳的判斷,陳勝決定拼出一條活路。他首先去爭取戍卒隊伍中的另一個核心人物吳廣,向吳廣分析了利害,指出現在已處絕境,只有靠造反殺出一條活路;同時又分析了天下大勢,認為天下苦秦久矣,只要樹起反旗,并利用受到人民懷念的扶蘇、項燕的名義為號召,就一定能得到響應,成就大業。陳勝成功爭取到了吳廣的支持,造就了領導起義的核心。隨后,陳勝、吳廣又利用戍卒的迷信心理,通過“丹書魚腹”和“夜半狐鳴”之計,營造了“陳勝王”的輿論,完成了起義的輿論準備工作。最后,又通過誘使押送戍卒的尉官責打吳廣,以激起戍卒的義憤,創造出了起義的機會。陳勝驟然發難,殺官造反,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進行動員,爭取了全體戍卒,正式發動了起義,從而敲響了秦帝國的喪鐘。
陳勝舉起義旗后,果然像他所預言的,得到群起響應,反秦的烈火到處燃燒。陳勝也迅速壯大了隊伍,攻城略地,很快便稱了王。一時之間,全天下的反秦義軍都奉陳勝為領袖。然而,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陳勝卻像許多驟然暴發的人一樣,沒有足夠的政治智慧來保持、發展自己的功業。陳勝稱王后,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忘乎所以。他殺害故舊、任用奸邪,破壞了起義隊伍的團結,又不能駕馭各地的義軍,最終不能抵御秦軍的進攻,兵敗身死。陳勝雖然死了,但他所掀起的反秦大業卻最終埋葬了秦帝國。陳勝的揭竿而起,也開創了此后兩千多年農民起義的歷史。
《陳涉世家》是《史記》名篇之一。若在后世已經“罷黜百家”的儒家時代,像陳勝這樣造反未成的草根英雄,按照儒家的正統觀念,只能被列入“流賊列傳”,受到唾罵。而司馬遷的《史記》卻認為陳勝首倡滅秦,“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不愧為英雄豪杰,功績可與王侯相比,因此專門為其作傳,并列入世家。這體現了司馬遷的卓越史識,也體現了《史記》在二十四史中的獨特魅力。
其實,像陳勝這樣來自草根的造反者,卻正是構成秦之后二千多年中華帝國皇朝循環史的重要一環。正是這些造反的草莽英雄與那些帝王將相一起演出了一幕幕歷史的活劇,成為歷史演進的推動者。司馬遷如此重視陳勝、吳廣,給予其較高評價,不能不說體現了一種深刻的歷史洞見。
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功業輝煌。但在這背后,卻是無數普通百姓的犧牲和血淚。秦始皇以及秦二世為了開疆拓土、為了修建自己的宮殿和陵寢,都曾多次大規模征發百姓,數以幾十萬計。在帝王眼中,這些被征發的黔首、閭左可能不過是些數目字,是完成自己功業的無名原料而已。然而,這幾十萬被征發者以及他們所來自的千百萬普通百姓卻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其中更不乏像陳勝這樣胸懷壯志、富有聰明才智的人物。帝王如果總是把民眾當成可供任意驅使的牲畜、工具,那么早晚有一天,曾經溫馴順從的普通民眾就會一變而為狂暴的巨浪,將帝王和帝國一起沖垮。而像陳勝這樣的人物,也會在其中找到機會,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這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從陳勝、吳廣謀劃和發動起義的過程來看,他們是富有勇氣、智謀和政治能力的。這些生活在秦帝國最底層的小人物卻創造了歷史。其實,歷史告訴我們,在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中,是有著許多具有聰明才智、渴望改變命運的豪杰之士的。他們有著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體察人情世故,潛藏著巨大的能量。千萬不能輕視小人物,尤其是小人物中的豪杰之士,他們往往是歷史的創造者。一個時代,如果不能給千千萬萬的小人物創造發揮才干、改變命運的機會,那么這個時代的前途是黯淡的。
而小人物中的豪杰之士一旦獲得改變命運、成就一番事業的機會,卻又面臨著如何保持自己的事業,避免迅速失敗的問題。陳勝的驟然興起而又驟然敗亡,為大家提供了教訓。要保持和發展自己的事業,就要始終保持冷靜的頭腦,不因一時的成功而忘乎所以;要善于團結人才、聽取意見,不要剛愎自用;要善于審時度勢,避免過快發展。
從文字上看,《陳涉世家》也是十分杰出的。開篇寥寥幾十字,司馬遷就為后人留下兩句名言:“茍富貴、無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僅用一個“輟耕隴上”的生活片段就活畫出陳勝出身微賤,卻不滿足于現狀而有著雄心壯志的形象。不能不讓人贊嘆司馬遷的生花妙筆。其后,對起義過程的描寫,對陳勝稱王后的描寫也都繪聲繪色,語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有著極高的文學價值。千載之后,仍讓人嘖嘖稱嘆。
上一篇:《項羽本紀》鑒賞
下一篇:《史記·平民與沒落貴族的“反抗”思維·項羽本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