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萬石君名奮[1],其父趙人也[2],姓石氏。》鑒賞
趙亡,徙居溫[3]。高祖東擊項籍,過河內(nèi)[4],時奮年十五,為小吏,侍高祖。高祖與語,愛其恭敬,問曰:“若何有[5]?”對曰:“奮獨(dú)有母,不幸失明。家貧。有姊,能鼓琴[6]。”高祖曰:“若能從我乎?”曰:“愿盡力。”于是高祖召其姊為美人[7],以奮為中涓[8],受書謁,徙其家長安中戚里[9],以姊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時,積功勞至大中大夫[10]。無文學(xué)[11],恭謹(jǐn)無與比。
文帝時,東陽侯張相如為太子太傅[12],免。選可為傅者,皆推奮,奮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為九卿[13];迫近[14],憚之,徙奮為諸侯相。奮長子建,次子甲,次子乙[15],次子慶,皆以馴行孝謹(jǐn)[16],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寵乃集其門。”號奮為萬石君。
孝景帝季年[17],萬石君以上大夫祿歸老于家,以歲時為朝臣[18]。過宮門闕[19],萬石君必下車趨[20],見路馬必式焉[21]。子孫為小吏,來歸謁,萬石君必朝服見之[22],不名[23]。子孫有過失,不譙讓[24],為便坐,對案不食[25]。然后諸子相責(zé),因長老肉袒固謝罪[26],改之,乃許。子孫勝冠者在側(cè),雖燕居必冠,申申如也[27]。僮仆訢訢如也[28],唯謹(jǐn)。上時賜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29],如在上前[30]。其執(zhí)喪,哀戚甚悼。子孫遵教,亦如之。萬石君家以孝謹(jǐn)聞乎郡國,雖齊、魯諸儒質(zhì)行[31],皆自以為不及也。
【段意】 這一段對石奮形象的刻畫,是從兩個方面加以表現(xiàn)的:一、石奮本人的恭敬謹(jǐn)慎、注意禮節(jié),如退休后經(jīng)過宮門時還必下車快速通過、見到皇家車輛還必扶軾示敬,因此受到三朝帝王的寵愛,一步一步地由中涓升到大中大夫、太子太傅,最后官列九卿。二、石奮不但自己如此,對其子女、奴仆的要求也是一樣,因而子女、奴仆們也都恭謹(jǐn)循禮。兩個方面相互烘托,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注釋
[1]萬石君:石奮和其四個兒子都是俸祿二千石的官員,五人合起來為一萬,所以稱他為萬石君。[2]趙:戰(zhàn)國時國名。轄地今河北中部、南部、山西北部、中部及內(nèi)蒙古一部。[3]溫:縣名。在今河南溫縣。[4]河內(nèi):郡名。在今河南北部。[5]若:你。[6]鼓琴:奏琴。[7]美人:宮內(nèi)嬪妃的稱號。[8]中涓:官名。皇帝身邊的勤務(wù)人員,執(zhí)掌清潔衛(wèi)生。[9]戚里:京城中外戚居住的地方。因石奮姊為美人,故有資格居住在這里。[10]大中大夫:官名。掌論議。[11]文學(xué):指文章學(xué)問。[12]太傅:官名。執(zhí)掌太子教育。[13]九卿:中央政府九個最高官員的總稱。九卿包括奉常、郎中令,衛(wèi)尉、太仆、宗正、廷尉、典客、少府及治粟內(nèi)史。[14]迫近:指因石奮恭敬規(guī)矩,一絲不茍,似有逼迫景帝就范的意思。[15]次子甲,次子乙:可能是這兩人的名字為司馬遷所不知,故以甲乙代之。[16]馴行孝謹(jǐn):品行端正、孝順父母、辦事謹(jǐn)慎。[17]季年:晚年。[18]以歲時為朝臣:全句說,在一年中定期朝會時以大臣身分參加朝見。[19]闕(que):皇宮前面兩邊的樓臺。[20]趨:疾行。表示恭敬。[21]路馬:路也作“輅”。這里指皇家的車馬。式:通“軾”,車前扶手的橫木。古人以手俯按軾上,表示敬意。[22]朝服:上朝時所穿的官服。這里作動詞用,指穿上朝服。[23]不名:不直呼其名字,而稱其職務(wù)。[24]譙(qiao)讓:譙、讓都是責(zé)備、責(zé)怪的意思。[25]便坐:旁側(cè)的座位。坐,通“座”。為便坐即坐到旁邊側(cè)座上去。表示自己無能,不堪作家長。案:桌幾。[26]長老:年長德高的人。肉袒:脫去衣服、袒露身體。表示誠意的一種做法。固:堅決。全句說,通過長輩的說情,自己去衣露體的堅決謝罪。[27]燕居:閑居。申申如:整齊嚴(yán)肅的樣子。全句說,有已成年的子孫在身邊,即使是閑居之時也一定戴上禮帽,一付整齊嚴(yán)肅的樣子。[28]訢(yin)訢如:恭敬和悅的樣子。[29]稽首:叩頭。[30]如在上前:如同在皇帝面前一樣。[31]質(zhì)行:誠樸的行為。
上一篇:《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太史公曰[1]:》鑒賞
下一篇:《史記·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萬石君少子慶為太仆,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shù)馬畢[1],舉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