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子列傳》鑒賞
導語:
戰國末期,各國間的戰爭日趨頻仍,戰爭規模也日漸增大,各諸侯國若要保持及提升自身的實力和地位,則或是如秦孝公、趙武靈王等主動尋求制度的變革,以從根本上增強國家實力;或是重用杰出的軍事、政治、外交等人才,以在錯綜復雜的戰國局勢中取得先機,在同鄰國、敵國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進以從中漁利。然而無論采用何種方式,都只有在任用了真正有能力的人才的前提下,方有成功的可能。因此,如何有效地鑒別、選拔優秀的人才并予以任用,成了當時各諸侯國強盛與否的一大關鍵因素。由于當時各諸侯國的實權仍然主要掌握在少數高級貴族階層的手中,于是各國貴族紛紛興起“養士”之風,而其中以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及楚國春申君最為知名。四人養“士”的方法和原則雖不盡相同,但鼎盛時所招致的食客均達數千人規模,被稱為“戰國四公子”。四公子作為當時貴族統治集團中的代表人物,既起著為本國招致人才的作用,又以各自的名望地位,成為了各國內政、外交的“形象代表”,與本國榮辱與共。而當四公子的名望地位達到一定程度時,與國君之間的權力博弈便又無可避免地展開。本書選錄的《孟嘗君列傳》和《魏公子列傳》章節,旨在展示這一特定階層的人物風貌,并對各人不同的抉擇及其最終命運予以對比和評析。
上一篇:《史記·盛衰之路,趙國的典型案例·趙世家》鑒賞
下一篇:《史記·成也食客,敗也食客,貴族組建智囊團·孟嘗君列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