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印地語文學
是公元10世紀后印度梵語古典文學逐漸走向衰落時,印度各地興起的10多種地方語言文學中的一種,它是印度北部、中部的廣大地區中伯勒杰方言、阿沃提方言、克利方言等十余種方言的口頭文學和書面文學的總稱,至今約一千年左右的歷史。印地語文學繼承了梵語文學的傳統,梵語文學中的許多重要作品,不僅被翻譯過來,而且一再被改作或再創作,人物一再被重新塑造,故事被反復加工或補充,藝術手法也反復被采用,其中有成功的創造,也有因襲的模仿。在近、現代,印地語文學還深受西方文學特別是英國文學的影響,西方文學多樣化的體裁促進了印地語文學中小說和散文的發展。在近一千年的文學史上,大體可以分為英雄史詩時期、宗教虔誠詩時期、法式詩時期和近現代時期。在10世紀到14世紀中葉的英雄史詩時期中,出現了一些歌頌王公貴族的長篇敘事詩,這些長詩經過后人的增補,流傳下來的并不是當時的原著,部分長詩中表現了民族主義傾向,這是10世紀前后信仰印度教的民族抵抗信仰伊斯蘭教民族入侵的反映,最主要的作品是《地王頌》。14世紀中葉到17世紀中葉,印度教民族為了復興和改革印度教,同時也為了抵制伊斯蘭教的影響,掀起了虔誠運動。宗教虔誠詩就是這一潮流的反映。這一時期出現了幾個極重要的詩人,他們分別代表了幾種詩歌創作傾向。格比爾創作的格言詩譴責種姓制度,甚至否定傳統的宗教,倡導平等大同和不同教派團結的理想。加耶西是伊斯蘭教的革新派—蘇菲派,他和其他蘇菲派詩人創作了幾部長篇愛情敘事詩。蘇爾達斯和杜勒西達斯是這一時期影響最大的兩位詩人。蘇爾達斯以古代神話中大神毗濕奴的化身黑天的下凡事跡為題材寫了近5千首詩,主要描繪黑天的兒童生活,少年和青年時代的活動。杜勒西達斯以毗濕奴大神的另一化身羅摩的故事創作詩歌,在梵語史詩《羅摩衍那》的基礎上,加工改作了《羅摩功行錄》。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是法式時期,這一時期的作品大多寫艷情,格調不高,主要詩人有比哈利拉爾和德沃德特。1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印度民族的覺醒,出現了近現代的啟蒙劇作家和詩人帕勒登杜·赫利謝金德爾,他寫了不少劇本,最有影響的是他表現了民族主義思想感情的《印度慘狀》和《印度母親》。進入20世紀后,印地語文學出現了繁榮的局面,民族愛國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歌以及現實主義的小說成了文學中的主流。普列姆昌德是現實主義小說家的代表,他的代表作《戈丹》成了20世紀最重要的一部文學作品。民族愛國主義詩人以邁提利謝侖·古伯德為代表,他的《印度之聲》和《印度之歌》在民族獨立運動中曾激勵過無數的革命青年。浪漫主義詩歌方面產生了幾個有名的詩人,即杰耶辛格爾·伯勒薩德、蘇米德拉南登·本德和尼拉臘。他們在詩的內容上有所創新,在表現手法上擺脫了舊詩的束縛。他們追求個性解放,向往美好的未來。戲劇創作方面,主要劇作家有詩人杰耶辛格爾·伯勒薩德,他創作了不少的歷史劇。烏本德勒納特·阿謝格主要創作了現實劇,題材多取自現實社會生活。1947年印度獨立后,出現了不少有影響的作品,如長篇小說《不真實的事實》,還出現了一些流派,如“實驗主義文學”、“邊區小說”、“新小說”等都曾盛行過一段時期,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上一篇:印度烏爾都語文學
下一篇:印度尼西亞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