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張騫使西域》鑒賞
(節自 《大宛列傳》)
大宛之跡①,見自張騫。張騫漢中人,建元中為郎。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隴西②。經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于。單于留之,曰: “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 留騫十余歲,與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居匈奴中益寬,騫因與其屬亡鄉月氏,西走數十日,至大宛。
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曰: “若欲何之?” 騫曰: “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導送我,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 大宛以為然。遣騫,為發導驛抵康居③??稻觽髦麓笤率稀4笤率贤跻褳楹鶜ⅲ⑵涮訛橥?,既臣大夏而居④。地肥饒,少寇,志安樂。又自以遠漢,殊無報胡之心。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⑤。留歲余,還并南山⑥,欲從羌中歸⑦,復為匈奴所得。留歲余,單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漢拜騫為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
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窮急,射禽獸給食。初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具為天子言之。曰: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 有葡萄酒; 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⑧。有城郭屋室,其屬邑大小七十余城,眾可數十萬。其兵弓矛騎射。其北則康居,西則大月氏,西南則大夏,東北則烏孫⑨,東則捍罕、于闐⑩。于闐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11); 其東,水東流注鹽澤(12),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國。而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13)。鹽澤去長安可五千里(14)。匈奴右方居鹽澤以東,至隴西長城南接羌,隔漢道焉。”
【譯文】 去大宛國的足跡,出自于張騫。張騫是漢中人氏,建元 (漢武帝年號) 中做了郎官。此時,漢武帝詢問了匈奴投降漢朝的人,那些人都說,匈奴打敗了月氏王,用月氏王的頭骨作飲酒器具。月氏人逃跑了,時常仇恨匈奴,卻沒有人與他們一起去攻打匈奴。這時,漢朝正打算滅掉匈奴,聽說了這些話,就想派使者和月氏國相通,但是,去月氏必然要經過匈奴那地方。于是,便招募能夠擔任出使的人。張騫以郎官的身份應募而出使月氏,他與堂邑縣一人家從前的胡人奴仆名甘父的一同走出隴西。在路經匈奴時,匈奴將他們捉了去,就將他們帶到單于那里。單于將他們扣留住,說: “月氏國在我的北面,漢朝怎么能夠通往使臣。假如我出使越國,那漢朝肯聽從我嗎?” 于是,把張騫留在匈奴十多年。給他娶妻,生了兒子,然而張騫沒有丟失手中所拿的出使符節。在匈奴居住久了,匈奴看管他愈來愈寬松。張騫因此與他的手下人向月氏逃亡。向西走了幾十天,到達大宛國。
大宛國早就聽說漢朝物產富饒,打算相通而沒有辦到。見了張騫,很高興地問道: “你打算往哪里去呀?” 張騫說: “我替漢朝出使月氏國,途中被匈奴捉去,阻止我前行,而今我逃亡到你們這里,只有請大王你派人引導護送我。如我能到達月氏,返回漢朝,漢朝必定贈送你很多財物,這是不用多說的?!?大宛也認為是這樣,便遣送張騫。為張騫發出驛站向導,一直到康居??稻佑洲D送他到大月氏。大月氏的國王已被匈奴殺了,立了國王的太子為王,已經臣服大夏國而為君主。這里土地肥沃,物產富饒,很少賊寇,其志向是安居樂業。月氏又自認為遠離漢朝,一點沒有要報復匈奴的意思。張騫又從月氏到大夏,竟然得不到月氏的復仇意向。張騫在此留住一年多,便返回漢朝,經過南山,打算從羌人地界回歸,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一年多。單于死了,匈奴中的左谷蠡王攻太子而自己立為王,匈奴國發生內亂。張騫便和他的胡人妻子及堂邑父一起逃亡回到漢朝。漢朝封張騫做了太中大夫,堂邑父做了奉使君。
張騫這人力氣很大,待人寬厚大量,講信用,西域國的人很喜歡他。堂邑父本來是胡人,善于射箭,在出使途中,每遇到窮途末路時,他就射獵禽獸作為食物。當初,張騫出行時,所帶的人是一百多,外出十三年,只有他二人得以回還。張騫親身所到達的地方是: 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且,聽說這些國的旁邊還有大國五六個。所有這一切,張騫都對武帝作了匯報。說: “大宛國在匈奴的西南面,在漢的正西面,離漢可能有萬里。他的習俗是務農的,百姓種田,田中種稻子和麥子。產葡萄酒,多良馬,馬出的汗是血色,這馬的先祖是天馬子。國中有城郭房屋。他所屬的城邑,大大小小有七十多座。民眾可能有幾十萬。他的兵器是弓箭、長矛,士兵是騎馬射擊。他的北面是康居,西面是大月氏,西南則是大夏,東北則是烏孫國,東面是捍罕和于闐。于闐西面的水流都向西流入西海; 他東面的水流就流入鹽澤湖,鹽澤湖水在地下潛流。鹽澤湖的南面,就是黃河的源頭出處了,那里多玉石,黃河流入中國。而且樓蘭和姑師城就有城郭臨近鹽澤湖。鹽澤湖離長安城可能有五千里。匈奴的右方就位于鹽澤湖以東,一直到隴西的長城的南邊,與羌相接,阻隔了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p>
【鑒賞】 張騫 (?—前114),西漢漢中成固 (今陜西城固) 人。官大行,封博望侯。建元二年 (前139),奉漢武帝命出使大月氏,相約共同夾攻匈奴。他越過蔥嶺,親歷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元朔三年 (前126) 方歸漢,在外共十三年。途中曾被匈奴扣留,前后達十一年。元狩四年 (前119),又奉命出使烏孫,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他兩次出使,加強了中原和西域少數民族的聯系,進一步發展了漢朝與中亞各地人民的友好關系,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本文記述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在外呆了十三年,后歷盡艱險,回歸漢朝的故事。
首先,文章寫張騫出使西域 (大月氏) 的緣由,及在匈奴被拘的情況。緣由是: 因匈奴打敗了月氏王,月氏的人逃到北邊,隨時想著報仇。月氏國在匈奴的北邊,漢朝想與月氏國相約,夾攻匈奴。被拘: 張騫一行要到月氏國,必經匈奴。在經匈奴時被捉,匈奴王單于將他扣留下來,給他娶妻,生兒子,但張騫始終持漢節不失。約十年后,對他們的看管寬松些了,他們一行才逃往月氏去。
其次,文章寫張騫逃到大宛后,大宛對漢朝很友好,護送張騫等到康居;康居又護送他們到月氏。月氏那里土地肥沃,盜寇很少,人民安居樂業,很少有人想到要向匈奴報仇。他們又到被月氏征服的大夏,仍不明白月氏有無向匈奴報仇的意向。留了一年多,就回國。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直到單于死了,匈奴國內爭奪權力,大亂,張騫一行才回到漢朝,被任命為太中大夫。
再次,文章寫張騫向漢武帝的口頭匯報。將他西行經過的大宛、大月氏、大夏、烏孫、捍罕、于闐等的情況,作了說明與介紹,特別突出大宛的汗血寶馬、七十多座城市,幾十萬人民,土壤肥沃,物產豐富,盛產葡萄酒等。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因他“寬大信人”,深得西域人民的歡迎,加之他雖困十三年,但他一直“持漢節不失”,表現出一腔忠義之心和愛國之志,因而得到西域官民的尊敬與信任,加強和溝通了漢朝與西域人民的友情與聯系,促進了兩地的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張騫成了中、西 (域) 友好合作的使者。
注釋
①大宛:古西域國名,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所屬城邑大小七十余座。居民從事農牧業,盛產葡萄,以汗血馬著名。商業也較發達。自張騫通西域后,與漢往來逐漸頻繁。②堂邑氏故胡奴甘父: 堂邑縣一戶人家從前的胡人奴仆甘父 (姓甘名父)。后文中簡稱 “堂邑父”。③康居: 古西域國名,與大月氏同族,領有今新疆北境至中亞細亞之地。④大夏: 古西域國名,希臘人所建,故又叫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地在興都庫什山與阿姆河上游之間。公元前三世紀末至二世紀初國勢強盛,領有北起阿姆河上游,南達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⑤要領: 即意趣、意向、意圖。⑥南山: 即今新疆南部喀嗽昆侖山。⑦羌: 古時種族名,以牧羊為業。⑧天馬子: 即天馬的兒子。大宛國有高山,其上有馬,不能套擒,于是放五色母馬于山下,與其交配,生小馬駒,出汗為血色,故稱其為天馬子。⑨烏孫: 古西域國名,地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⑩捍 (han) 罕: 古西域國名,也叫拘彌。居寧彌城,領有今新疆于闐縣克勒底雅以東之地。于闐 (tian): 古西域國名,在今新疆和田一帶。居民從事農牧,多桑麻。產美玉。(11)西海: 指地中海。(12)鹽澤: 湖泊名,即蒲昌海,也叫泑澤,就是現在吐魯番的羅布泊。(13)樓蘭: 古西域國名,后更名鄯善,是城郭國,現已被沙漠所掩。姑師: 古西域國名,即車師,在今新疆鄯善縣,土名辟展。(14)長安: 西漢都城,故城在今陜西省長安縣西北。
上一篇:《史記·汲黯矯詔發倉粟》鑒賞
下一篇:《史記·西門豹治鄴》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