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觸蠻三國爭地記》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蟲天逸史撰。十二回,光緒三十四年 (1908)鉛印本前有“蚊蜨巢父焦冥”題簽,“牛角掛書客”題記,“蝸廬寄居生”序。后有 “保蟲長生民”跋。書中一切人名,國名乃至地名均以昆蟲名命之,雖有典有據,但冷奧難解。故每回末有“雕蟲小技生” 的箋釋。
書敘蟲天世界中有蝸牛國、觸國和蠻國。蝸牛國王委政于三大臣: 左丞相叩頭蟲、右丞相應聲蟲、外部大臣可憐蟲,國是日非。蠻國恃其地大人眾,蠶食蝸國東省之地,并侵入觸國蝦夷境內,觸王大怒,將發兵討之,要求蝸牛國嚴守中立。,蝸牛王對東省損失之地置若罔聞,對觸王的告書卻不敢掉以輕心。連忙召三大臣議事,叩頭蟲無以對答,可憐蟲畏觸如虎,主張中立作壁上觀,且美其名日坐收漁人之利,應聲蟲隨聲附和,蝸牛王于是電告全國,宣布中立。觸、蠻二國交戰于蝸牛東省之地。蠻國水陸二師皆大敗,遣使求和。觸王提出五項苛刻條款,蠻王不服,二國相持不下。蝸牛王于是派可憐蟲前往協調,籍以觀察二國舉動。
蠻王借機設下計策,表面上盡許觸國條款,暗地里與觸國聯手,以蝸牛國不能嚴守中立為借口,要東省金礦; 觸國亦要東省鐵路。二國共同要求蝸牛王致書時,要自稱“皇弟”。可憐蟲出使二國,非但沒達到原來目的,而且引火燒身、遭到彈劾。蝸牛王大怒之下,立逐外部大臣可憐蟲,廢左右丞相叩頭蟲,應聲蟲,國民聞之大快。蝸國有游士康伊,上萬言書,力陳變法自強之計,為舊黨所傷,其黨徒六人被殺。康伊逃往海外,舊黨用事,素以頑固著稱的丹鴻、匡蟻為左右二大臣。適有南岳道人云師,自稱習遁甲開山之求。又有紅衣女子,聲稱能避槍炮,專以仇教為能事,從者甚眾。二大臣深信其術,使攻觸蠻二國使館,殺其使臣,二國大怒,聯軍攻蝸,蝸國大敗,立城下盟,賠款謝罪。蠻國久思蝸牛國路權,見蝸國郵傳部大臣蜉羽是鼠目寸目光的浮華之士,遂加以運動,蜉羽不知中計,力主借款辦鐵路。志士蟄蟲與之針鋒相對,倡議自辦鐵路,烏龍,螳螂以身殉路,國人感之,集資自辦鐵路。觸國久思蝸牛國礦權,也采取迂回政策,見蝸牛國辦理金礦的金蠶貪得無厭,遂以數十萬金鎊買其礦,國人怒而斥之,蝸牛國迫于眾怒難犯的壓力,始贖回金礦自辦。蝸牛王見危機四起,非變法無以自強,于是從刑法、學務、警察、軍政四端入手。然任用非人,終無實際。法界酷吏橫行,欺世盜名。警界要員各懷心腹事,同室操戈。學界厭世派班龍,痛國仇末報,自殺以激眾志。其同學女士蟪蛄,倡辦新學無資自沉西湖。又有決裂派齊螬、馬蟥,槍殺大員皆伏誅。政界更是腐敗不堪,官場日侈,丑聞不斷。御史胡蜂直言敢諫,但勢單力孤,只落得回歸鄉飲的下場。蝸牛王見世變日亟,國勢孱弱,思賢若渴。夢中帝賜他良弼傅負版,于是三往聘為上相,其友伊威為左相,二相受蝸牛王之命出洋考察政治,歸而紀其政。命黃蜂主外務大臣事務,唐郎監造東省鐵路,金鱗主東省礦務,大學博士脈望鞠通為學務大臣,女學生絡絲娘創立紡紗織布廠,馬頭娘創設繅絲廠,工藝大學博士吐鐵創設煉鋼廠,國中軍器無須外求。海軍陸軍換易新將,盡除陳舊苛法,百廢俱舉。蝸牛王銳意維新。蝸牛國變法自強,令觸蠻二國日夜不安。一方面二國研制出空中雷電,空中飛彈,空中飛艇等新式武器,一方面派懷有瓜分蝸牛國之求的權與父為公使出使蝸牛國。蝸牛王針鋒相對,用電學家吳蠶的催眠術,使權與父盡吐其謀。不久,觸蠻二國合兵來犯,蝸牛王又用電學家朱知發明的空中天網,盡御觸蠻二國的新武器。自是觸蠻不敢再犯,蝸牛國國富兵強,制禮作樂,蒼生沐浴圣化。
揭露晚清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黑暗腐朽,將諷刺的矛頭直接對準那些蠅營狗茍的上層官吏,是本書思想上的主要成就。作者的筆伸到當時末世衰相的許多方面,抨擊到黑暗統治的各種社會現象,使這部小說具有一定的批判力量。讀者不難了解,蟲天逸史實寫日俄戰爭到光緒末年,日俄對中國邊境蠶食鯨吞的一段歷史。日俄在爭奪我國東北的侵略政策上發生嚴重沖突,未能達成分贓協議,1904年爆發了日俄戰爭。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坐視戰火在領土上燃燒,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作者站在正義愛國的立場上,揭露清政府的軟弱無能, 毫不留情地諷刺了清朝官吏的茸怯懦。 在第一回是, 蝸牛王召三大臣議事,可憐蟲明明是不敢與觸國爭戰,卻偏偏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兩國構兵,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也,吾姑作壁上觀,中立以乘其弊擊之”。對于這么個賣國無能的主意,非但可憐蟲自鳴得意為“此上策也”,竟然還有應聲蟲之類附和,更有叩頭蟲曰:“臣愚幸得備位宰相,然茲事體大,非臣之愚所敢妄參末議,惟陛下斷自圣衷”。作者以犀利的筆將清王朝無能官吏的三種類型展現在讀者面前; 自作聰明,粉飾太平的; 唯唯喏喏,濫竽充數的; 占據高位,不謀其政的,真無異于一幅群丑圖。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除此之外,作者還揭露了軍界、政界、法界、學界的種種官場丑聞。雖然總體的看,作者只是根據一些事實現象和一些局部問題表示愛憎,提出看法,但他指揭痼疾的目的是療救痼疾。他對那個腐朽社會的無情揭露,就使人們對其繼續存在的合理性產生懷疑,從而達到批判的總效果。立憲運動是1901年起清政府陸續推行“新政” 的一些手段。作者對這次立憲運動寄予了莫大希望,但它的破產是不可避免的。作者站在他那個時代固定的高度上,再也找不到希望所在,于是從第十四回便離開了歷史,一廂情愿地做起了富強夢。他把希望寄托在圣明皇帝及一兩個有異能的人身上,他的最終理想在一個想象的王國中實現了,這便是國富民強之后“制禮作樂”以及“蒼生沐浴圣化”。這一帶有復古色彩的理想肥皂泡,無異于客觀上告訴讀者,那個衰敗的時代再也無藥可醫了。
作者思想的進步性是不言而喻的,其階級性和時代性也是非常明顯的。對同樣失敗了的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他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對于戊戌變法,這場由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進文人們發起的維新運動,作者沒有明確表示自己的愛憎,但在字里行間卻對它的夭折透出惋惜之情。而對人民群眾反抗外來壓迫的義和團運動,作者卻描寫為道士與紅衣女子“朋比為奸”,甚至將聯軍入侵的原因單純歸結為義和團攻擊教堂,反映了作者的階級偏見。
對于那個軟弱無能的光緒皇帝,作者除了給他一個“蝸牛王”的頭街外,便不肯或不愿再譴責了,而且認為中國積貧積弱,遭受外侮的原因是蝸牛王“委政于三大臣,”又在維新運動,立憲運動的描寫中,將蝸牛王的“圣明”明里暗里渲染一番。其思想的時代局限性暴露無遺。充其量,作者只是想修正一下封建制度的某些環節,以客觀上達到國富民強的目的。而對封建制度的根本秩序則采取保守的態度,他希望采取復古的方法來解決現存的矛盾。如果再前進一步,那就不是作者所能同意的了。本書作者生活在晚清,列強入侵以及這個封建社會末世本身的變化,使當時處于一種“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中。這樣的環境不僅決定著作者的思想觀,人生觀,而且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他所采取的創作形式。作為一個愛國,有正義感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蟲天逸史感于國之衰敗,民不聊生,他不能不寫又不能直寫,所以作者將自己所經歷的事實歸于蟲天世界。運用形象化思維構造一個以蟲為主的藝術世界,并將真人真事乃至自己的態度立場在其中表現出來。雖然是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但卻敢于面對現實,并大膽地觸及社會矛盾及黑暗面,這一藝術特色是引人注目的。作者將小說中每一位人物都冠以昆蟲名,有的通俗生動,如叩頭蟲、應聲蟲等。令人忍俊不止;有的則寓意深刻,如傅負版之類,令人陷入沉思。這種別開生面的創作方法,給人留下的印象非常之深。這部小說結構上的弱點非常明顯。全篇基本通過事件聯系起來,主干不明顯,影響了對現實更大程度的集中概括。人物大多是蜻蜓點水,來去匆匆,人物形象不夠豐滿。過份拘泥于史實,缺乏典型化等較高級的表現手法,有點兒羅列事實的味道,很大程度上沖淡了作品。
上一篇:《蜃樓外史》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蝴蝶媒》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