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生家每臨事,輒曰:“吾不會做。”此大謬也。不做則安能會耶?又,做一事輒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謬矣。凡事要做則做,若一味因循,大誤終身。家鶴灘先生①有《明日歌》最妙,附記于此:“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②。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履園叢話》)
注釋①家鶴灘先生——我家錢鶴灘先生。按:據吳曉鈴先生考證,《明日歌》的作者應為明代人文嘉,錢鶴灘當為抄錄者。②蹉跎——虛度。
賞析這是一篇富有哲理性和人生教育意義的短文,作者針對有些人不敢做和不愿做的懶惰行為,指出只要勇于做,什么事情都會做;只要勤于做,日月相積,就會獲得豐碩的成果。表現出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觀。
《明日歌》具有現實針對性和理論指導性。人都有理想和為實現理想而設計的一個個具體明確的目標,但僅有目標,卻不勇于實踐,不勤于實踐,理想不過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彼岸。世上不就是有許多被懶惰“因循”束縛著手腳停步在老而無成的此岸,形成“春去秋來老將至”而“萬事成蹉跎”的人生悲劇嗎?作者針對“每臨事,輒曰:‘吾不會做’”和“做一事輒曰:‘且待明日’”的錯誤觀點,指出:“不做則安能會耶?”,“若一味因循,大誤終身。”同時,這里指出的是人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因而又有永久的指導性,今天讀來仍有教育意義。說它有理論性也是顯而易見的。文章第一自然段講“知”與“行”的關系,第二自然段談“行”與“果”的關系,在“知”、“行”、“果”三者中,作者突出強調“行”的功用,把“行”視為“知”與“果”的基礎和前提,即只有“行”,勇于“行”,勤于行,才有“知”,才能獲得“果”。不勇于行,總以“吾不會做”為由而不做,則永不能會做。永不會有“知”。遇事不勤于行,總說“且待明日”,“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百年明日能幾何?”如此這般,只會“苦被明日累”,“萬事成蹉跎”。終不會有“果”。知、行、果的概念、范疇及其關系,是中外歷來的哲學家(無論唯心論者還是唯物論者)在他們的著作中,無不關涉的重大理論課題,作為文學家的錢泳在一篇不足200字的短文中就將其講得很清楚,是難能可貴的。盡管《明日歌》所涉及的只是人的主體面對流逝的時間應如何行動的選擇,具有直感性和經驗色彩,但也正因為如此,它的指導性就更易于被人接受。直到今日,“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作為名言警句,不是仍在家庭、課堂、書本,在一切教育人的時空中,起著無法估量的作用嗎?
這篇短文行文構思也頗具特點。文首,開門見山,不做任何交待說明;文尾,《明日歌》一被引完,便戛然而止,無頭無尾,無拖帶之病,格外精妙洗練,充分體現出隨筆小品短而精的特長。文章的層次節奏很鮮明,首段講應勇于做,次段言應勤于做,每段先列出謬論,而后闡述正確觀點,一破一立,破立結合,又由于作者采用以文引歌,文詩結合,以詩明理的構思形式,所以文章具有言簡意賅,淺顯易懂,詞微意遠的特色。
上一篇:《日讀三百字》原文|賞析
下一篇:《書湯海秋詩集后》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