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蒯通說韓信自王》鑒賞
(節(jié)自 《淮陰侯列傳》)
齊人蒯通知天下權(quán)在韓信,欲為奇策而感動之,以相人說韓信曰①:“仆嘗受相人之術(shù)。”韓信曰: “先生相人何如?”對曰: “貴賤在于骨法②,憂喜在于容色,成敗在于決斷,以此參之,萬不失一。”韓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對曰: “愿少間③。”信曰: “左右去矣。”通曰: “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韓信曰: “何為也?” 蒯通曰: “天下初發(fā)難也,俊雄豪杰建號一呼,天下之士云合霧集,魚鱗雜沓,熛至風(fēng)起④。當(dāng)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勝數(shù)。楚人起彭城,轉(zhuǎn)斗逐北,至于滎陽,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⑤,三年于此矣。漢王將數(shù)十萬之眾,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shù)戰(zhàn),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⑥,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于險塞,而糧食竭于內(nèi)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⑦。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dāng)今兩主之命縣于足下⑧。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圣,有甲兵之眾,據(jù)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鄉(xiāng)為百姓請命⑨,則天下風(fēng)走而響應(yīng)矣,孰敢不聽! 割大弱強⑩,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于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11),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齊矣。蓋聞 ‘天與弗取,反受其咎; 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愿足下孰慮之。”
韓信曰: “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xiāng)利倍義乎!” 蒯生曰: “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yè),臣竊以為誤矣。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12),相與為刎頸之交。后爭張黡、陳澤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項王(13),奉項嬰頭而竄,逃歸于漢王。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汦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此二人相與,天下至歡也。然而卒相擒者,何也?患生于多欲(14),而人心難測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漢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于張黡、陳澤。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己,亦誤矣。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亨(15)。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與成安君者也; 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于勾踐也。此二人者,足以觀矣。愿足下深慮之。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臣請言大王功略: 足下涉西河,虜魏王,擒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xiāng)以報,此所謂功無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16)。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 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 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韓信謝曰: “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后數(shù)日,蒯通復(fù)說曰: “夫聽者事之候也,計者事之機也(17),聽過計失而久安者,鮮矣。聽不失一二者,不可亂以言(18); 計不失本末者,不可紛以辭。夫隨廝養(yǎng)之役者,失萬乘之權(quán); 守儋石之祿者,闕卿相之位(19)。故知者決之?dāng)嘁玻烧呤轮σ玻瑢徍晾逯∮嫞z天下之大數(shù),智誠知之,決弗敢行者(20),百事之禍也。故曰: ‘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 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 孟賁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 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聾之指麾也(21)。’ 此言貴能行之。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乎,不再來。愿足下詳察之。” 韓信猶豫不忍倍漢(22),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蒯通說不聽,已佯狂為巫。
【譯文】 齊人蒯通知道天下的權(quán)柄掌握在韓信手中,他便打算用奇特的策略去感動韓信。蒯通用相人之術(shù)游說韓信,說道: “我曾經(jīng)學(xué)過相人之術(shù)。” 韓信說: “先生如何相人呢?” 蒯通回答說: “人的富貴貧賤就表現(xiàn)在他的骨骼長相上; 人的憂愁喜悅就表現(xiàn)在他的面容臉色上; 人的成功失敗就表現(xiàn)在他是否決斷果敢上。用這些相術(shù)參酌他,是萬無一失的。” 韓信說: “很好,你先生就相相我怎么樣?” 蒯通回答說: “請稍稍摒去他人,才有間隙講話。” 韓信說: “左右都下去吧!” 蒯通說: “相你的面部,只不過是封侯罷了,而且又處于危險不安全的境地。相你的背部 (暗示背叛漢),那是富貴得不可以用語言來說的了。”韓信問: “這怎么說呢?” 蒯通說: “天下最初起事的時候,英雄豪杰舉旗一呼,天下的勇士便像云霧那樣聚集起來,如魚鱗一般密湊在一起,如火焰那樣延燒,像風(fēng)那樣卷起。在當(dāng)時當(dāng)?shù)兀蠹宜氲木褪前亚販缤龅袅T了。而今是楚王項羽與漢王劉邦相爭斗,使天下無罪的人死傷凄慘,父子的尸骨暴露在田野之中,是數(shù)都數(shù)不清的。楚軍從彭城地界起事,輾轉(zhuǎn)戰(zhàn)斗逐漸往北移,到達滎陽,勝利之勢頭猶如卷席,其軍威震撼天下。然而后來,楚軍困守在京、索之間,被京、索西面的山地所阻而不能前進,在那里有三年了。漢王率領(lǐng)幾十萬軍兵,依仗鞏、雒地勢抗拒楚軍,占據(jù)山河險阻,一天幾戰(zhàn),沒有得到尺寸土地的功勞,軍隊?wèi)?zhàn)敗不能相互救援,漢王在滎陽戰(zhàn)敗,在成皋被項王射傷,便退兵在宛、葉之間,這就是所說的智士勇將都困倦極了。軍隊在險峻要塞挫傷了銳氣,庫藏的糧食吃完了,百姓們極其疲憊而怨聲載道,時局動蕩不安無所倚仗。我預(yù)料,在這種形勢下,不是天下的賢圣之人決不能平息天下這場禍亂。當(dāng)今,項、劉兩主的命運都懸在你手中。你助漢,漢就勝; 你助楚,楚就勝。我愿意剖腹掏心,肝膽相照,替你出些計謀,只恐怕你不采納。你果真能聽我的計謀,那就是: 不如兩者都利用,兩者都保存他,你參與三分天下,形成鼎足之勢,這樣誰也不敢先行動。再以你的賢德圣明之才,有眾多的兵馬,占據(jù)著強大的齊地,率領(lǐng)著燕、趙,出兵控制楚、漢雙方兵力薄弱空虛的地方,鉗制他倆的后方。順從民意,西向為百姓請命,制止楚、漢之爭。那么天下就像刮風(fēng)那樣快速走來響應(yīng)你,誰敢不聽從! 削弱強國的勢力,封立諸侯,諸侯一旦封立,天下便服從齊因而將功德歸于齊。穩(wěn)定守護齊國原有的疆土,再占據(jù)膠河、泗水流域,還有恩德感動諸侯,一派從容有禮的樣子,那天下所有的君王相邀而來朝拜你齊國了。聽說 ‘上天給予而你不拿取,反而要遭受罪過; 時機到了而你不行動,反而要遭受禍殃。’ 請你仔細(xì)斟酌,好好考慮吧。”
韓信說: “漢王待我很厚,他的車給我乘,他的衣給我穿,他的食物給我吃。我聽說,乘別人的車,應(yīng)分擔(dān)他的患難; 穿別人的衣,應(yīng)心懷他的憂愁;吃別人的食物,應(yīng)為他的事業(yè)而死。我怎能顧利而背義呢?” 蒯通說: “你自認(rèn)為與漢王友善,要建立萬世之偉業(yè)。我私下認(rèn)為,你實在是錯了呀。當(dāng)初,常山王和成安君還是普通百姓時,相互是刎頸之交的朋友。后來,為張黡、陳澤的事件發(fā)生爭執(zhí),二人相互結(jié)怨。常山王背叛項王,殺項嬰捧其頭而逃竄,歸降漢王。漢王借兵與常山王,向東進發(fā),在泜水的南邊殺了成安君,其頭腳分為兩處,最終被天下人笑話。這二人的相交,可說是天底下最要好的了。然而,最終成了相互擒殺的人,為什么呢? 禍患就產(chǎn)生于人有許多欲望,人的心是很難捉摸透徹的。而今,你打算拿忠心誠信與漢王相交,但必定不能比張、陳二君的交情更牢固,因你倆之間的事大多數(shù)都比張黡、陳澤的事件還要重大。所以我認(rèn)為,你認(rèn)定漢王他不會危害你,也是錯誤的。從前,越國大夫文種、范蠡拯救將亡的越國,使越王勾踐成功霸業(yè),他倆立功成名后的結(jié)果是: 文種身死,范蠡逃隱。野獸已捕殺完了,那獵狗是要遭烹殺的。以交友來說吧,你與漢王就不如張耳與陳馀的情誼; 以忠信來說吧,你就超不過大夫文種、范蠡對于勾踐。這兩人,足夠你觀察了。請你深思熟慮吧。況且,我聽說,勇氣膽略震撼主子的人身受危險,而功績到了頂點的人沒賞可領(lǐng)。請讓我說說你的功績謀略: 你渡過西河,俘虜魏王,生擒夏說,又回兵到井陘,誅殺成安君,侵略趙國,脅迫燕國,平定齊國,南邊大敗楚軍二十萬,東面殺了龍且,向西通報漢王,這就是你的功勞,天下沒有第二個,而你的謀略,世上也不會再出現(xiàn)。而今你具有震主的威勇,持有不賞的功勞,去歸向楚王吧,楚人不相信你; 歸向漢王吧,漢人震動恐懼。你打算拿著這 ‘震主之威’ 和 ‘不賞之功’ 歸宿到哪里去呢? 你的勢力處在做臣子的位置上,然而卻具有震主的威勇,名望高達天下,我私下認(rèn)為你是很危險的。” 韓信道謝,說: “先生,你先打住吧! 這事讓我考慮一下。”
過了幾天,蒯通又來說道: “能聽取別人計謀的人,就能看清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征候; 會設(shè)計定策的人,就能把握住事情成敗的關(guān)鍵。聽話失誤、定計失算而能長久安安穩(wěn)穩(wěn)的,確實太少了。聽取別人之言而不會誤認(rèn)次第輕重緩急的人,是決不可能用巧語迷惑他的; 定計不會本末倒置的人,是決不可能用辭令擾亂他的。甘心當(dāng)奴仆的人,會失掉君王之權(quán); 只圖微薄俸祿的人,會丟失高位。所以,聰明的人作事決斷果敢,遲疑不決的人就是辦事的禍害。精明打算細(xì)微的小計劃,卻遺忘了天下的大謀劃。聰明的人誠然知道是這樣的,但臨到下決斷時,卻不敢毅然行動,這是百事的禍根啦。所以說: ‘猛虎的猶豫不決,不如馬蜂蝎子的敢于蜇刺; 良馬的徘徊不前,不如劣馬的穩(wěn)步前進; 孟賁的懷疑不動,不如平庸之人的志在必得的行動; 雖然具有舜、禹那樣的智慧,卻只是呻吟而不說話,不如啞巴的用手勢指揮。’ 這幾句話都是說明,做事貴在于能夠行動。功勞很難成功然而失敗卻很容易; 時機很難得到然而失去它卻很容易。時機呀時機,不會再來了! 但愿你能仔細(xì)想想吧。” 韓信猶豫不決,他不忍心背叛漢王,又自認(rèn)為他的功勞很多,漢王始終不會奪去他的齊國領(lǐng)地,于是,謝絕了蒯通。蒯通游說了許多,韓信都不聽,蒯通于是假裝瘋狂成為巫師。
【鑒賞】 本文系 《淮陰侯列傳》 的后面部分,寫辯士蒯通深諳封建帝王“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的道理,力勸韓信叛漢自立為王,而韓信猶豫,不忍背漢的情況,以暗示韓信日后因謀反被殺的罪名為莫須有。故本文重在寫蒯通的說辭。
蒯通從多方面說明叛漢的理由: (一) 分析楚漢相爭的形勢。連年戰(zhàn)爭,軍士厭戰(zhàn),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怨聲載道,時局動蕩不安。此時,只有賢圣之人才能平息這場禍亂。(二) 從韓信的主觀方面分析。只有韓信具有這種平息禍亂的能力。因為項、劉兩主的命運都掌握在他手中,助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與其如此,利用項、劉相互制約之力,參與瓜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再以賢德圣明之才,兵眾地廣之力,出奇兵,鉗制項、劉的后方,順民意,制止楚漢戰(zhàn)爭。以齊地為中心,分封諸侯,則天下君王都來齊朝賀。(三)針對韓信說漢王待他甚厚,舉常山王和成安君、越國大夫文種、范蠡與句踐為例,說明 “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亨”,“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的道理,并歷數(shù)韓信功績,已是“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 的人,勢在人臣,名高天下,“足下危之”! (四) 針對韓信之猶豫不決,指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疑者事之害也”。蒯通的說辭,可謂推心置腹,苦口婆心,但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謝絕了蒯通的獻計。
本文既寫了蒯通不俗的政治見解以及對帝王之術(shù)的洞悉,同時也展現(xiàn)了韓信的只會打仗、不懂政治的愚昧,這也是他最后成為悲劇人物的重要原因。從寫作來看,蒯通的說辭,層層說理,有理有據(jù),分析透徹,本應(yīng)為韓信所接受可惜他矜才自負(fù),自恃有功,不聽勸告,不亦悲乎!
注釋
①蒯 (kuai) 通: 本是燕地范陽人,后游至齊,又為齊人。本名徹,因與漢武帝同名,當(dāng)時的史書便以避諱之故改為 “通”。相人: 運用相術(shù) (一種迷信方術(shù)) 觀看別人相貌,預(yù)言命運好壞等的人。②骨法: 指人體骨骼的長相。舊時認(rèn)為人體長相可以表現(xiàn)出其一生的貴賤窮富。③愿少間: 請稍稍摒去他人,才有間隙。④魚鱗雜沓: 雜沓,即眾多的狀貌。意為像魚鱗一樣密集地排列著。熛 (biao) 至風(fēng)起: 如火那樣延燒,像風(fēng)那樣卷起。⑤西山: 泛指京、索西面的山地。⑥距鞏、雒: 依仗鞏、雒的地勢抗拒楚兵。鞏,秦縣名,在今河南省鞏縣西南; 雒,指古洛陽,在今洛陽市東北。傷成皋: 漢四年(前203),楚漢之爭相持在成高時,劉邦與項羽夾廣武之澗而對罵,劉邦歷數(shù)項羽十大罪狀,被項羽的伏弩射傷胸部。⑦容容: 搖擺,動蕩不安的狀態(tài)。⑧縣: 即懸。⑨從燕、趙: 率領(lǐng)著燕趙。出空虛之地: 出兵占據(jù)楚、漢雙方兵力薄弱空虛的地方。西鄉(xiāng)為百姓請命: 西鄉(xiāng),即向西。當(dāng)時劉邦、項羽相距于成皋,他們都處在齊國的西方。為百姓請命,指要求楚漢息兵,這是百姓的呼聲和愿望。⑩割大弱強: 削弱那些強大的國家。(11)有膠、泗之地: 再占有膠河和泗水兩河流域。深拱揖讓: 外表謙虛,內(nèi)有實力,顯出一派從容有禮的模樣。(12)常山王、成安君: 常山王,即張耳,曾被項羽封為常山王; 成安君,即陳馀。《張耳陳馀列傳》載: “馀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之交。”反秦義兵起后,張耳、陳馀立趙歇為趙王,二人共輔之。后秦將王離把趙歇、張耳圍在鉅鹿城內(nèi),陳馀駐兵在城北不敢去救。張耳派張黡、陳澤出城斥責(zé)陳馀,陳馀命令五千人跟隨張黡、陳澤攻擊秦軍,張黡、陳澤都戰(zhàn)死。張耳不見黡、澤,疑惑被陳所殺,二人便成為仇人。(13)常山王背項王: 張耳隨項羽入關(guān),被封為常山王 (王趙地),原來張耳與陳馀所立的趙王歇被遷至代。于是,陳馀聯(lián)合田榮攻擊張耳,張耳兵敗,往投漢王。(14)患生于多欲: 禍患產(chǎn)生于人的欲望很多。(15)大夫種: 指春秋時越國大夫文種。亨: 即烹。(16)略不世出: 其謀略世上不再出現(xiàn),意為極其稀少。(17)聽者事之候: 能聽取別人意見的人,就能看清事物變化的征兆。計者事之機: 能設(shè)計定策的人,就能把握住成敗的關(guān)鍵時機。(18)聽不失一二者,不可亂以言: 聽取他人之言,不會誤認(rèn)次第輕重緩急的人,是決不可用巧言惑亂他的。(19)隨廝養(yǎng)之役者,失萬乘之權(quán): 甘心為奴仆 (被使役) 的人,就會失重大的權(quán)力。隨,即順從、安心; 廝養(yǎng),即劈柴養(yǎng)馬; 萬乘之權(quán),即君王的權(quán)力。儋 (dan) 石之祿: 微少的俸祿。儋石,都是古時的衡量單位。闕: 同 “缺”,即丟失、錯過。(20)決弗敢行者: 該下決斷時,不敢毅然執(zhí)行,即 “當(dāng)斷不斷”。(21)不若蜂蠆 (chai) 之致螫 (shi): 不如馬蜂、蝎子的敢于用毒刺去刺敵。跼躅 (juzhu): 徘徊不前。孟賁: 古代有名的勇士。瘖 (yin): 嗓子啞,不能出聲。(22)倍: 通 “背”。背叛,反叛。
上一篇:《史記·蕭何追韓信》鑒賞
下一篇:《史記·韓信被滅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