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子勝之代侯。》鑒賞
六歲,尚公主,不相中[1],坐殺人[2],國除。絕一歲,文帝乃擇絳侯勃子賢者河內守亞夫[3],封為條侯[4],續絳侯后。
條侯亞夫自未侯為河內守時[5],許負相之[6],曰:“君后三歲而侯。侯八歲為將相,持國秉[7],貴重矣,于人臣無兩。其后九歲而君餓死。”亞夫笑曰:“臣之兄已代父侯矣,有如卒[8],子當代,亞夫何說侯乎[9]? 然既已貴如負言,又何說餓死?指示我。”許負指其口曰:“有從理入口[10],此餓死法也[11]。”居三歲,其兄絳侯勝之有罪,孝文帝擇絳侯子賢者,皆推亞夫,乃封亞夫為條侯,續絳侯后。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 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12],軍霸上[13];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14];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15]:以備胡。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16],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17],持滿[18]。 天子先驅至,不得入。 先驅曰:“天子且至[19]!”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 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20]。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21],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22],改容式車[23]。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 曩者霸上[24]、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月馀,三軍皆罷,乃拜亞夫為中尉[25]。
孝文且崩時,誡太子曰[26]:“即有緩急[27],周亞夫真可任將兵。”文帝崩,拜亞夫為車騎將軍[28]。
孝景三年,吳、楚反。亞夫以中尉為太尉,東擊吳、楚。因自請上曰:“楚兵剽輕[29],難與爭鋒,愿以梁委之[30],絕其糧道,乃可制。”上許之。
太尉既會兵滎陽[31],吳方攻梁,梁急,請救。太尉引兵東北走昌邑[32],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請太尉,太尉守便宜[33],不肯往。梁上書言景帝,景帝使使詔救梁。太尉不奉詔,堅壁不出,而使輕騎兵弓高侯[34]等絕吳、楚兵后食道[35]。吳兵乏糧,饑,數欲挑戰,終不出。夜,軍中驚,內相攻擊擾亂,至于太尉帳下。太尉終臥不起。頃之,復定。后吳奔壁東南陬[36],太尉使備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吳兵既餓,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擊,大破之。吳王濞棄其軍,而與壯士數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37]。漢兵因乘勝,遂盡虜之,降其兵,購吳王千金[38]。月馀,越人斬吳王頭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吳、楚破平。于是諸將乃以太尉計謀為是。由此梁孝王與太尉有郤[39]。
【段意】 從周亞夫被封為條侯敘起,著重寫其屯軍細柳時的整肅軍容和為將風度,以及景帝時亞夫平定吳楚之亂的卓越功勛。
注釋
[1]不相中:指感情不和。[2]坐:因犯……罪。[3]河內:郡名,治懷,在今河南武陟西南。守:郡守。[4]條:漢縣名,在今山東德州南。[5]自:此處相當于“在”。[6]許負:人名,一個善于看相的老婆子。負:通“婦”。相之:為他看相。[7]秉:通“柄”,權。[8]有如:假如。[9]何說侯乎:怎么談得上封侯呢? [10]從(zong)理:豎紋。從:通“縱”。[11]法:法相。[12]宗正:漢代掌管皇族事務的長官,九卿之一。[13]霸上:古地名,在今西安市東灞河西岸的白鹿原上。[14]棘門:古地名,在今陜西咸陽東北。[15]細柳:古地名,在今陜西長安西南。[16]之:到。[17]彀弓弩:張開弓弩。[18]持滿:拉滿弓。[19]且:將。[20]按轡徐行:控著韁繩慢慢走。[21]介胄之士:穿鎧甲、戴頭盔的將士。介:通“甲”。[22]為動:受震動。[23]改容:面容變得嚴肅起來。式車:身子俯在車前橫木上,表示敬禮。式:通“軾”。[24]曩(nang)者:此前,從前。[25]中尉:掌管京城治安的武官,為九卿之一。[26]太子:即后來的孝景帝劉啟。[27]緩急:偏義復詞,指緊急情況。[28]車騎將軍:地位僅次于上卿的高級將領。[29]剽(piao)輕:勇猛迅捷。[30]以梁委之:把梁國暫時丟給他們。梁:漢封國,都睢陽,在今河南商丘東。[31]滎(xing)陽:漢縣名,在今河南滎陽東北。[32]走:急行軍。昌邑:古縣名,在今山東金鄉西北。[33]守便宜:謂堅持有利的戰略方針。[34]弓高侯:指韓頹當,韓王信之子,漢文帝時從匈奴投漢,封弓高侯。[35]后食道:后方的糧道。[36]壁東南陬(zou):軍營的東南角。[37]丹徒:古縣名,即今江蘇鎮江東的丹徒鎮。[38]購吳王千金:懸賞千金捉拿吳王。[39]梁孝王:景帝同母弟劉武。郤(xi):通“隙”,仇隙。
上一篇:《史記·莊子終身不仕》鑒賞
下一篇:《史記·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歸,復置太尉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