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鶯聲到枕,花氣動簾,醉魂愁夢相半。被惜余薰,帶驚剩眼。幾許傷春春晚。淚竹痕鮮,佩蘭香老,湘天濃暖。記小江風月佳時,屢約非煙游伴。
須信鸞弦易斷,奈云和再鼓,曲終人遠。認羅襪無蹤,舊處弄波清淺。青翰棹艤,白蘋洲畔。盡目臨皋飛觀。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歸來雙燕。
【注釋】
余薰:余香。帶驚剩眼:腰帶還有多余的眼孔,形容人憔悴消瘦。淚竹:斑竹。堯有二女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妃。舜死后,她們思念不已,淚水灑落竹上形成點點斑痕。非煙:即飛煙,唐武公的寵妾。這里指自己的情人。鸞弦:相傳海上有仙人用鳳喙鸞角制成的膠能接續弓弦,使弦的兩頭相合為一,叫續弦膠。這里指男女之事。云和:樂器名稱,指琴瑟均可。青翰:刻有青鳥形圖案的船。艤:船靠岸。臨皋:亭名。不解:不懂得。
【鑒賞】
這首詞是感春懷人之作,上闋著重寫景,下闋著重抒情,各有側重又情景交融,將懷人之思表達得深婉曲折。
首句突兀而來的“厭”字強調了人物的心煩意亂。醒聽鳥語,臥聞花香,本是十分愜意爽心的事,但作者卻心生厭惡。花氣何以能“動簾”?這分明是人物十分愁煩時的心理感受。所以他整日飲酒,不知魂之所在,夢亦生愁,這也是形容人的極度愁煩。每每此時卻偏偏感受到錦衾的暖香,引起作者對往昔的回憶,更添煩亂,以致自己日漸消瘦,腰帶又多余了幾個孔眼。“幾許”句是對前面抒情的概括,并點出“傷春”主題,也流露出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的無奈之感。詞句再由情到景,寫竹布滿“淚痕”,寫蘭“香老”,以形容自己相思之情的深摯、悲傷的濃重,若物有情,亦會被打動。正是“湘天濃暖”之時,怎能不追憶往昔呢?想當初我們有多少相伴共游的歡娛啊?如今卻只能是觸景傷懷。
下闋憶昔直接抒情,并收情入景。由于思念而不得相見,所以說是“須信鸞弦易斷”,兩人從此音信斷絕。弦斷能夠再續,但佳人遠去,已杳無蹤跡,這蕭蕭琴聲里的相思幽怨她不曾得知。相會遙遙無期,那悠悠弦鳴里寄寓著幾多無奈和傷感。“認羅襪”以下寫人物登臨所見:“舊處弄波清淺,青翰棹艤,白蘋洲畔”。開滿白色蘋花的江洲旁清波繚繞,小舟任意飄蕩停靠。風光依舊,往昔游玩幽會的情景歷歷可見,惟獨不見她的芳蹤。登臨本為望遠寄情,不料卻愁情更濃,于是心生怨艾:遠行的人竟不寄回一字錦書!不過“幸有歸來雙燕”,燕子也許會帶來她的一絲消息吧。從篇首的“厭鶯”到結尾的“幸燕”,詞人的情感看似發生了徹底的轉變,其實燕雙至與人孤單形成的強烈對照,更突出了人物內心深沉的悲哀。這首詞正如李攀龍所說:“詞雖婉麗,意實輾轉不盡,誦之隱隱如奏清廟朱弦,一唱三嘆”(《草堂詩馀雋》)。
上一篇:賀鑄《天香·煙絡橫林》宋詞賞析
下一篇:周邦彥《西河·金陵懷古》宋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