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莊子終身不仕》鑒賞
(節(jié)自 《老子韓非列傳》)
莊子者,蒙人也①,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②,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③。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④,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⑤,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⑥,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⑦,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 “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shù)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 子亟去,無污我⑧。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⑨,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譯文】 莊子是蒙縣人,名周。莊周曾是蒙縣漆園地方的官吏,與梁惠王、齊宣王是同時代的人。他的學識很淵博,沒有一樣不熟知的。然而,他的學術要旨是以老子之學說為依據(jù)的。所以,莊周所撰寫書籍的十多萬字,大略都是屬于寓言之類。他所作的 《漁父》、《盜跖》、《胠篋》 三篇,是詆毀孔子的信徒,以彰明老子的學術思想的。他書中所寫的人物——畏累、亢桑子之類,都是虛構的,沒有實實在在的人。不過,莊周在著書時,善于運用曲筆和敘事寓情的手法,用以攻擊儒、墨兩家的學說,就是當時那些博學之士,也免不了要受到他的譏諷。他的用語一點也不拘束,肆意汪洋,只顧順著自己的心意說完為止。因此之故,那些王公大人都不可能器重他。
楚威王聽說莊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給他很多錢,并請他做宰相。莊周笑著對楚國的使者說: “千金之利太重了,宰相之位太尊貴了。你難道沒看見那祭祀時的牛么? 飼養(yǎng)它好幾年,還給他穿繡了花的衣服,等到將它拿到太廟來祭神的時候,那牛即便要想做個孤獨的小豬,難道可能嗎? 你還是趕緊回去吧,不要污辱我。我寧愿在污濁的小溝渠中游玩而自尋快樂,也不愿被擁有國家的人所束縛。我愿終身不做官,以便暢快我的志向哩!”
【鑒賞】 莊子 (約前369—前286),戰(zhàn)國時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人,做過蒙地的漆園吏,家貧,曾借粟于監(jiān)河侯(官名),但拒絕楚威王的厚金禮聘。他學問淵博,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道法自然” 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無所不在” 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 他主張回歸自然,“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他的思想有一定的樸素辯證法的因素,但也有消極避世的色彩,他主張安時處順,逍遙自得,樂天安命的處世態(tài)度,這同儒家的“人世”思想有著天壤之別。其著作《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 “內篇”七篇是莊子所著,“外篇”、“雜篇”雜有其門人和后來道家的作品。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多寓言故事,在哲學和文學上有較高的研究價值。他的學術思想承接老子而來,故一般合稱“老莊”,成為道家思想的代表。
本文從莊子的言、行兩方面,介紹了莊子繼承、發(fā)展、實踐老子“清靜無為” 學說的情況。
從“言”而言,他著書十余萬言,“本歸于老子之言”; 其作《漁父》、《盜跖》、《胠篋》篇,都是“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的作品; 他善于想象虛構,運用曲筆,言此意彼,指斥儒家、墨家之學說。由此,可以看出他是老子的忠實信徒。
從“行”而言,他拒絕楚威王高官厚金的禮聘。他以比喻的方式,闡明拒絕的理由。他認為作了高官,“為有國者所羈”之后,猶如在太廟作祭品的牛,平時受人養(yǎng)食,還衣以文繡,但太廟需祭祀時就被殺掉。那時,牛想作一個孤獨的小豬也不可能。所以,他對楚使者說: “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其志即回歸自然,逍遙自得。這是他對老子學說的實踐。
文章選材典型,角度奇異,言簡意豐,較好地表現(xiàn)了莊子的治學與為人。
注釋
①蒙:地名,即蒙縣。故城在今河南商丘縣東北。②漆園:地名,故城在今山東菏澤縣南。③大抵: 大略。率: 屬于某類。④《漁父》、《盜跖》、《胠篋》: 莊周所著之書的三篇名。此三篇的內容都是詆毀自古以來圣君賢臣以及孔子信徒們營求名譽,并都以此喪身,指責他們不是懷抱清白、認真之人。詆訾(zi): 詆毀。⑤畏累、亢桑子: 莊子著作中虛構的兩位人物,被莊子稱為是老子的弟子。⑥剽剝: 攻擊。儒墨: 即儒家學說及其代表孔子,墨家學說及其代表墨子。宿學: 很有學問之人。⑦洸洋: 不拘束、肆意汪洋。⑧污: 污辱,玷污。⑨污瀆: 污濁的小溝渠。
上一篇:《史記·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文帝既立,以勃為右丞相[1],賜金五千斤,食邑萬戶.》鑒賞
下一篇:《史記·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子勝之代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