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太史公談仁義法紀治國》鑒賞
(節自《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太史公曰: 古者人臣功有五品: 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勛;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閱①。封爵之誓曰: “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②。”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而枝葉稍陵夷衰微也。
余讀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③,曰: “異哉所聞!”書曰: “協和萬國④。”遷于夏商,或數千歲; 蓋周封八百,幽、厲之后,見于《春秋》⑤; 《尚書》有唐虞之侯伯⑥,歷三代千有余載,自全以蕃衛天子。豈非篤于仁義,奉上法哉?
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萬家,小者五六百戶。后數世,民咸歸鄉里,戶益息⑦。蕭、曹、絳、灌之屬⑧,或至四萬。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孫驕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間⑨,見侯五,余皆坐法隕命、亡國,耗矣! 罔亦稍密焉,然皆身無兢兢于當時之禁云⑩。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11),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12)? 觀所以得尊寵,及所以廢辱,亦當世得失之林也(13),何必舊聞? 于是謹其終始,表其文,頗有所不盡本末; 著其明,疑者闕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覽焉。
【譯文】 太史公 (司馬遷) 說: 古代作為臣子的功勞有五等: 用德行來建立宗廟、安定國土、創建國家基業的,叫做勛; 出謀劃策、用口才言辭決定大事者,叫做勞; 用武力的即軍隊將士在攻伐中立功的,叫做功; 區分明確功臣的等差級別的,叫做伐; 任職長久、依靠逐日積累功績的,叫做閱。封爵位的誓言是: “使黃河像衣帶,泰山像磨刀石,國家以此永遠安寧,于是傳及子孫后代。” 當初這樣做的本意不是不想鞏固帝王的根本,而使諸侯這些枝葉末梢略為衰弱些。
我讀了漢高祖分封功臣為侯的史實,仔細察閱他的首次分封,及其最后失去封地的原因,便說: “我所聽見的事,真是與傳聞不同呀!” 《書經》 上說:“協調、和諧,萬國諸侯。” 這樣一直沿襲到了夏朝、商朝,或許有幾千年。周朝分封諸侯有八百個,周幽王、周厲王之后,還見于 《春秋》 的記載。《尚書》上記載的有唐虞時所封的侯伯,這些諸侯,歷經夏、商、周三代共有一千多年,都能保全封地,作為天子的藩屬而保衛天子。這難道不是堅守仁義,奉行帝王法令的緣故么?
漢朝建立以來,受封的功臣有一百多人。當時天下剛剛才安定,大城市的民眾都逃散流落在外,戶口可以統計到的只不過其中的十分之二三。因此,即便是大諸侯的封邑,也不過一萬家,小諸侯的封邑只有五六百戶。過了幾代人,民眾都回到家鄉了,人口繁衍,戶數更多了,蕭何、曹參、周勃、灌嬰這些諸侯,封邑竟然達到四萬戶; 即便小的侯王,其戶口也比以前增加了一倍,他們資產的富厚也是如此增加。于是,其子孫就驕奢淫逸起來,忘掉其祖先的艱難。到武帝太初年間,一百年中,當初封的諸侯只剩五個了,其余的都因犯罪喪了性命,失去封國,全完啦! 法紀比從前略為嚴密是個原因,然而他們對于當時的法令,都不是小心謹慎地對待的。
處在今天的世道之中,要牢記古代的治國之法,就是自己用鏡子照自己的得失。不一定要完全遵行古道。作為帝王,各有各的禮法和各自的措施。但都把成就功業作為綱領,是不能勉強縫合,要求一律。考察這些諸侯們之所以得到尊敬寵信或被廢被辱的緣由,也是當今世道政治得失的經驗所在,何必一定要靠前人的故事呢? 于是,我自始至終都十分謹慎,考察他們的經歷始末,用表列出,很可能不能完全原原本本地寫出來。只寫出了那些突出明顯的,有疑慮的就空缺著,后世倘若有君子想要推廣敘述,可用此表一覽參照。
【鑒賞】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是《史記》十表之一。漢初定天下,獎勵功臣,遍封王侯,蕭何以下共封143人為列侯,年表即以表格的形式羅列這些功臣封爵的始末及繼任者的情況。本文是談表的 “序”,分為三層:
(一)敘述歷代功臣封賞制度,分為五等: 勛、勞、功、伐、閱,其目的是想鞏固國家的根本。
(二) 敘述漢高祖封侯功臣的世代興亡原委。漢高祖所封的功臣經102年的歷史變遷,他們的封邑封號,最短的在高祖時代就被取消,后在文、景時代又取消了一些,到漢武帝時被大批取消,以致最后剩下五個。其原因,一是諸侯的子孫驕奢淫逸,目無法紀,自取滅亡; 二是最高統治者法網過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為消滅諸侯而強加罪名,為鞏固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而采取強制手段。
(三)作者司馬遷的評述,認為今之治世,可 “志古之道” 作為 “自鏡”。雖未必完全同古代一樣,但須以仁義、法紀,成功事業為終極目的。同時說明制作此表的原因在于“借鑒”古人古事,并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一份參照。
全文敘述簡練具體,議論切中肯綮,含蓄蘊藉,言有盡而意無窮。嗟嘆再三,意深情長。
注釋
①明其等: 區分明確功臣的等差級別。積日:任職長久。②泰山: 五岳之一的東岳,在山東省境內。苗裔: 子孫后代。③失之: 失控的諸侯。④萬國: 帝堯以前所封的諸侯國。⑤幽、厲: 周代兩個暴君——周幽王、周厲王。春秋: 我國古代 (魯國) 的編年體史書,相傳經過孔子修訂。⑥尚書: 亦稱《書》、《書經》,儒家經典之一。此書是我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尚” 即上,故名 《尚書》。⑦益息:更加滋生、益發生息。⑧蕭、曹、絳、灌: 蕭即蕭何,曹即曹參,絳即絳侯周勃,灌即灌嬰。⑨太初: 漢武帝年號。⑩兢兢: 小心戒懼。(11)志古之道: 志即記。記古代虞、夏、商、周之道。(12)統紀: 綱紀。緄: 縫合。(13)得失之林: 叢集之所為林,得失之林即得失的薈萃所在。
上一篇:《史記·守業之路的引領者·劉敬叔孫通列傳》鑒賞
下一篇:《曹相國世家、淮陰侯列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