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類·迷離惝恍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 “杏花過雨”,憶別情懷,寫得婉婉曲曲。前闋順敘,后闋愈轉愈深,意致纏綿,迷離惝恍,非止一日九回腸矣。(黃蓼園 《蓼園詞評》)
【詞例】
念 奴 嬌
沈 唐
杏花過雨,漸殘紅零落,胭脂顏色。流水飄香人漸遠,難托春心脈脈。恨別王孫,墻陰目斷,手把青梅摘。金鞍何處,綠陽依舊南陌。消散云雨須臾,多情因甚,有輕離輕拆。燕語千般,爭解說、些子伊家消息。厚約深盟,除非重見,見了方端的。而今無奈,寸腸千恨堆積。
【解析】沈唐,字公述,為北宋名相韓琦門客。他的 《念奴嬌》詞雖然寫的是男女離情別恨的傳統題材,然在藝術表達的方式上卻有與眾不同的妙處。特別是寫離別,順敘中富有變化; 寫相思,直露中又有曲折,讓人讀后甚有新穎別致的美感。
上片憶昔日離別。男女離別,難分難解,自古是一個令人感傷的事情,詞人深諳此點,但并不直接,而是以寫景來襯托、代說。“杏花過雨”三句,既是景語,也是情語,詞人賦予主人公的纏綿之處已初見端倪。杏花經過風吹雨打之后,自然是“殘紅 (花)零落”,泥水之中盡是 “胭脂顏色”。接著,“流水飄香”二句,是詞人由景入情、由花及人的過渡句。詞人不說流水飄香香漸遠,也不說流水飄香花漸去,而是說 “人漸遠”,這種轉換方式就得顯高明,詞的意境便達到了情景交融地步。詞中思婦在流水飄香時節依依不舍送情人遠去,然自己的脈脈之情卻難以相托帶走,意即留下了含情脈脈的相思。照理,詞至此已把男女之別寫完,可是詞人并沒有完,隨筆鋒一轉,又來一個小小的續敘。“恨別王孫”三句,專寫女子在分別時和分別后的內心痛苦和企盼之情。“王孫”是古代貴族子弟的通稱,這里代指情郎。“恨別”即別恨,悔恨當初不該讓他走。唐代詩人王昌齡有 《閨怨》 詩云:“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但悔又有何用?“墻陰目斷,手把青梅摘”,既是當時送別時的情景,也是別后盼歸的情景。《詩經·氓》 曰:“乘彼危垣,(已壞的墻),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詞中所寫女子與 《詩經》 中女子的思念企盼之情是一脈相承的。那么,女子為什么摘青梅呢?原因是女子過于癡情,每天來此等盼,甚至一日數次,但又怕別人非議,故借摘梅以掩飾。南宋女詞人李清照也有詞曰:“見客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金鞍何處,綠陽依舊南陌,”是說女子不見情郎歸來,只見過去倆人同乘的 “金鞍”(指代馬車) 還在 “南陌”,人去物在,更增添離愁別恨,更增添相思相戀。上片至此,為下片抒情作了很好的鋪墊。
下片寫今日相思。上片追憶昔日離別,意在抒寫今日相思。下片順理成章地接上片起句 “杏花過雨”而言,“消散云雨須臾,多情因甚,有輕離輕拆?”自然界的風風雨雨無論多長也有消散之時, 而人世間的多情之人為什么要有 “輕離輕拆”?這是問人, 也是自問。可是又有誰能知道,誰能理解呢?思婦在百思不解之時,好在有 “燕子”勸慰。“燕子千般”二句,是說人與人之間有時難以理解,甚至包括有情之人,可頗通人性的“燕子”卻似乎懂得思婦的心思,前來百般安慰,千般解說,談些 “伊家(人家)消息”,好似在說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詞人在此沒有寫出 “燕語”內容,說明勸說的內容涉及方方面面,勸說的角度也是各有不同,從而給讀者留下了再創造、再想象的廣闊天地。此處不說比說出好。燕子 “解說”的效果如何呢?答案是很不理想。“厚約深盟,除非重見,見了方端的。” “端的”屬當時習慣用語,作真的或究竟、底細解釋。思婦因恨別轉而懷疑起情人過去曾對自己發過的山誓海盟,對方如果依然感情如故,除非兩人再度重逢相見。只有等雙方見面敞開心扉,作進一步的感情交流以后,才能窺知對方的底細究竟,才能相信對方的 “厚約深盟”是真的,而不是騙人。只可惜今日不能重見,所以說 “而今無奈,寸腸千恨堆積”。
全詞寫離愁別恨,可謂 “婉婉曲曲”、虛虛實實,直中有婉,婉又似直,恍惚多變,撲朔迷離。如上片寫景寓情,由景及人。“流水飄香人漸遠”句,情景交融,水乳難分。“墻陰目斷,手把青梅摘”,則寫得含蓄深沉、令人玩味。下片相思抒情,更是九曲回腸。光由風雨及情,寫出 “多情”之怨; 再以擬人化的 “燕語”,聊以自慰,以求解脫;又以盟約重提,渴望“重見”;最后歸結“而今無奈”,胸中只有“寸腸千恨堆積”。作者寫所憶所思,猶如樹開之花;結句寫“寸腸千恨”猶如樹結之果。如此這般而寫,不僅“思婦”的柔情蜜意盡出,而且作者別具一格的詞風也同時突現。
上一篇:風格類·清楚流麗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風格類·綿密細膩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