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類·借題發揮之烘托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烘托法更有借題發揮者,題目只是平平,而作者別有會心,借一事以托出其胸中之感慨,如周草窗之 《法曲獻仙音》(松雪飄寒)。(梁啟勛《詞學》下編)
【詞例】
法曲獻仙音
吊雪香梅亭
周 密
松雪飄寒,嶺云吹凍,紅破數椒春淺。襯舞臺荒,浣妝池冷,凄涼市朝輕換。嘆花與人凋謝,依依歲華晚。共凄黯,問東風,幾番吹夢,應慣識當年,翠屏金輦,一片古今愁。但廢綠,平煙空遠。無語消魂,對斜陽衰草淚滿。又西冷殘笛,低送數聲春怨。
【解析】此詞當作于宋亡之后,表達了作者對年華流逝無可奈何的喟嘆,對故國家園的無限追懷。詞一開始首先向我們展示的是一個嚴寒刺骨的景象,大雪壓松,烏云堆嶺,寒風凜冽,折枝增寒。而在這大背景下,作者又向我們推出了一個特寫: 數點紅梅,春意淺淡。周濟 《介存齋論詞雜著》稱他的詞“敲金戛玉,嚼雪盥花,新妙無以為匹”,誠是公允。這里,詞人一方面巧用色彩,白雪、烏云、紅梅,畫面生動,飽貯蘊致,且以三二紅梅襯托冰雪濃云,令人倍感嚴寒刺骨。另一方面以實寫虛,筆法精省,以 “飄寒”、“吹凍”展現寒風呼嘯,以紅梅點點透露春的一絲消息,精巧新奇,耐人咀嚼。接下來三句,緊承上幾句氛圍的渲染,但描寫對象卻一筆宕開,吊梅而不多著墨,卻徑寫荒園廢臺,市朝易換,字字觀照眼前之景,又分明字字回應昔日的舞榭歌臺,倩影紅顏以及故園往事。“嘆花與人凋謝,依依歲華晚”句,點題但又意不在斯,作者花人同寫,一筆雙文,實是以花襯人。人如花謝去,徒留殘枝敗葉、廢園荒臺,令生者思念傷懷,憔悴衰老。
過片處詞意沒有轉折,而是緊承上片之意,虛實相生,展示無限追懷、肝腸寸斷之情。“共凄黯”一句,究竟是花落人亡俱令人凄黯,還是梅枝與生者對落花與亡人均生凄黯,極為含渾,又極有情致。而“問東風”句,看是問得無理,實是作者傷心痛楚無可奈何之中的幻想,有出人意外之妙。遙想當年,良辰美景、翠屏金輦,怕是夢中也難再尋見了,現如今只落得“故園心眼”、“故園山川”萬古愁恨郁積心胸,讀來令人傷心至極。結尾幾句,勾出了一幅日暮斜陽、斯人獨佇的畫面,落筆仍在梅外。詞人筆法靈活多變,寫聲—— “無語”、“殘笛”;寫景—— “斜陽”、“衰草”;寫情——消魂、垂淚; 其中透出無限的傷感與悲愴。有論者認為詞人這里化用了劉禹錫《烏衣巷》詩意:“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不無道理,但劉詩純以白描手法敘寫歷史滄桑,而此詞結處,景情交融,景是情境,情有所依,不是一般純客觀描寫; 另一方面,斜陽、衰草、殘笛,又都從“無語消魂”者的視聽出之,是為有我之境,更顯得凄清痛楚,蒼茫無盡。
正如戈載所論:“草窗詞盡洗靡曼,獨標清麗,有韶倩之色,有綿渺之思。”(《宋七家詞選》)此詞沉郁悲涼,意高韻遠,代表著草窗詞的總體風格。古往今來詠梅的詞詩賦曲很多,至周密這首吊梅詞,可謂屢見不鮮,所以梁啟勛認為此詞“題目只是平平”,但“作者別有會心,借一情以托出胸中之感慨”。也就是說,作者“吊梅”只是一種契機,借以抒發悼昔傷今之情才是要旨。在具體創作中,詞人沒有詠嘆梅的“高潔”、“孤傲”、“隱逸”、“斗寒”等特點以抒發自己的情志,而是跳出前人窠臼,獨出機杼,借梅之凋零悼惜亡人、感時傷事。所以詞人沒有在“梅”本身多著筆墨,甚而詞的后大半干脆宕開不提,前面寫梅只是比襯,而抒發內心不可掩抑的悲愴之情,才是詞人的真正目的,也是詞人傾力揮灑的目標。借題發揮、新徑獨步,正是這首詞藝術上的高妙之處。
上一篇:創新類·善能轉換前人句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抒情類·情思至婉而篤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