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煉類·清麗芊綿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西湖八景詞,古今詠者甚多,唯陳西麓允平詞皆可傳。如蘇堤春曉云:“惟有踏青心,縱早起,不嫌寒峭。”平湖秋月云:“采菱舟散,望水天一色。”斷橋殘雪云:“茸衫氈帽,冷香吹上吟鞭。”雷峰落照云:“暝煙帶樹,有投林鷺宿,憑樓僧語。”花港觀魚云:“宮溝泉滑,怕有題紅句。”南屏晚鐘云:“魚板敲殘,數聲初入萬松里。”皆清麗芊綿之作也。(李調元《雨村詞話》)
【詞例】
探 春
蘇堤春曉
陳允平
上苑鳥啼,中洲鷺起,疏鐘才度云窈。篆冷香篝,燈微塵幌,殘夢猶吟芳草。搔首卷簾看,認何處六橋煙柳。翠橈才艤西冷,趁取過湖人少。掠水風花繚繞,還暗憶年時,旗亭歌酒,隱約春聲。鈿車寶勒,次第鳳城開了。惟有踏青心,縱早起不嫌寒峭。畫欄閑立東風,舊紅誰掃?
【解析】 清麗芊綿,指詞中偶然出現的光彩照人的清詞麗句。“芊綿”是草木蔓衍叢生貌。“芊”是翠綠色,《文選·潘岳〈藉田賦〉》有“蟬冕炯以灼灼兮,碧色肅其芊芊。”呂向注:“灼灼芊芊,蟬玉之色也,言似夜光之璧出于璞,繁茂之松依于山,言光彩盛茂也。”在一首詞中出現清麗芊綿的句子,無異于“夜光之璧出于璞”能照亮全篇,而且像點綴在山間的云松,使得山體富有生機,能給鑒賞者以含蓄凝煉、意境綿遠之感,使之獲得強烈的美感享受。
即如這首《探春》,是詞作者抒寫在船上(抑或在岸邊堤上) 觀賞西湖蘇堤春景時的感受。作者先寫湖面上出現的凄冷景象: 皇家園囿中傳來烏鴉啼叫,湖中沙洲上一群白鷺撲啦啦飛起,稀疏的鐘聲仿佛傳入幽遠的云端。已是拂曉時分,案上盤香只剩灰燼,幽微的燈光照著沾滿塵埃的布幔。在殘夢中還吟著“憶妾綠羅裙,處處有芳草”的詩句。卷簾向外眺望,哪里是六橋霧中的柳樹?趁著過湖的人少,劃著綠色的槳,讓游船在西冷著岸。風吹著花枝掠過水面,水中花影如紫霧繚繞,這激起詞作者對當年漫游西湖時情景的緬想。那時節,在掛著旗子的亭榭里,游湖人歡歌暢飲,湖面上還隱約可聽見踏青賞春者的歡笑聲。皇家貴族常常乘著金寶裝飾的車,騎著飾有珠玉鞍轡駿馬前來西湖游春,只見京城的城門一個接一個的打開。這時的游春的人們,踏青的心情正盛,縱然早起也不嫌春寒料峭。哪里象今天這樣,一片肅殺景象,唯有畫欄在東風中閑立著,堤岸上淤積的落花由誰來掃呢?
這首詞從開頭的寫景來看,“疏鐘”、“殘夢”、“篆冷”、“燈微”,都透露著凄清景象,襯托著作者的寂寥心情。這和過去西湖中的游春景象形成鮮明的對照。那時是“旗亭歌酒”、“鈿車寶勒”,“次第鳳城開了”。“唯有踏青心,縱早起不嫌寒峭。”如果說前兩句是寫當年游春的空前盛況,那么這一句則維妙維肖地寫出了當年游春者的欣喜心情。這和現時的“畫欄閑立東風,舊紅誰掃?”的凄涼恰成強烈的反差對照。讀到這里,使人們油然產生一種“江山雖在,國勢迥異”之慨,依然是舊日西湖,但早已不再是當年心緒了。所以,這一句在詞中是光彩照人的清詞麗句,廣為流傳。
類似這種清麗芊綿的句子在陳允平的詠西湖八景詞中時時可見。例如 《秋霽·平湖秋月》 寫湖中夕晚景象:“千頃玻璃,送遠目斜陽,漸下林闃,題葉人歸,采菱舟散,望中水天一色。”這是日漸落,月初升的景象: 湖面上題葉的人歸去了,采菱的船也沒了,不但萬籟俱寂,而且水天一色。這一句寫出了西湖的壯闊多嬌,正是在這天高湖闊的背景上,“碾空桂魄”的月輪升起,“呼棹過環碧”的素鷗盤旋,構成了以動襯靜的畫面,給讀者以心曠神怡之感。“采菱舟散,望中水天一色”是“情中景”,它表現了詞作者綿遠的思緒,“相思萬里,頓隔嬋媛”的心情,這種意境,和吳文英的“鄉夢窄,楚天闊”相近。再如 《百字令·斷橋殘雪》 在描寫雪中斷橋景象時寫道:“凍解苔鋪,水融莎甃,誰憑玉勾闌。茸衫氈帽,冷香吹上吟鞭。”其中 “冷香吹上吟鞭”是含蓄蘊藉的清詞麗句。在“柳際瓊誚,梅邊粉瘦,添做十分寒”的時節,詞人在馬上踏蹬執鞭,低吟淺唱,十分愜意,帶著梅花香氣的冷風撲面而來,然而他卻游興正濃,還要 “閑踏輕凘來薦菊”。“冷香吹上吟鞭”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象這樣的清詞麗句,在其他詠西湖景物的詞中也常常可見。
上一篇:錘煉類·虛字靈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創新類·轉益多師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