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煉類·虛字靈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一句一轉,全在虛字靈動。(高亮功 《蕓香草堂評山中白云詞》卷一)
【詞例】
疏 影
張 炎
余于辛卯歲北歸,與西湖諸友夜酌,因有感于舊游,寄周草窗。
柳黃未結。放嫩晴消盡,斷橋殘雪。隔水人家,渾是花陰,曾醉好春時節。輕車幾度新堤曉,想如今,燕鶯猶說??v宴游,得似當年,早是舊情都別。
重到翻疑夢醒,弄泉試照影,驚見華發。卻笑歸來,石老云荒,身世飄然一葉。閉門約住青山色,自容與、吟窗清絕。怕夜寒,吹到梅花,休捲半簾明月。
【解析】張炎在《詞源》卷下談到虛字的作用說:“詞與詩不同;詞之句語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疊實字,讀且不通,況付之雪兒乎?合用虛字呼喚,單字如 ‘正’、‘但’、‘甚’、‘任’之類,兩字如 ‘莫是’、‘還又’、‘那堪’之類,三字如 ‘更能消’、‘最無端’、‘又卻是’之類。此等虛字,卻要用之得其所,若能盡用虛字,句語自活,必不質實,觀者無掩卷之誚?!边@主要是針對長調而言。長調的體制復雜,如果不用虛字表示意群之間的關系與詞意的轉折,則必然在表現上顯得質實板滯。自北宋長調發展以來,不少詞人已很注意虛字的使用,如柳永 《八聲甘州》 里的“對”、“漸”、“惟有”、“想”,《戚氏》 中的“正”、“那堪”、“況有”、“念”、“漸”;周邦彥 《解連環》 里的“縱”、“似”、“料”、“謾記得”,《憶舊游》 的“漸”、“也擬”、“但”。張炎論詞主張清空,認為虛字用得其所,便可以克服質實的缺陷。他的 《解連環 ·孤雁》便很善于使用虛字,如其中的 “正”、“料”、“謾”、“也曾”、“怕驀地”,都在詞意的轉折變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這首 《疏影》 尤其在使用虛字方面表現了高度的藝術技巧。
張炎于至元十七年庚辰 (1280) 被元蒙統治者脅迫北上燕薊至大都,時值元初寫經之役,不久因被薦而參加了繕寫 《金字藏經》 的工作,于至元二十八年辛卯(1291) 北歸。他拒絕入仕新朝,甘愿于江南過著遺民生活。當其與西湖諸友相聚時,追憶舊游,不勝感慨。周草窗乃詞人周密之號,張炎與他是好友,特為詞以贈。他歸來時值西湖春意正濃。湖邊的柳樹呈現嫩黃的顏色,斷橋的殘雪在初晴的春陽中消盡。這是現實的景物,表明了作詞的季節。詞題是感于舊游,必須從現實過渡到追憶之中。湖畔某家園林的花叢陰里,也是這個季節,他與周密等友人“曾醉好春”?!霸笔翘撟?,它表示這不是現實的事,而是已往的舊事,使詞意轉析。還有一次與西湖諸友駕著輕車,蘇堤春曉,“想如今,燕鶯能說”。燕鶯可能是蘇堤之禽鳥,也可能借指西湖的歌妓; 它 (她) 們現在也還在訴說此事?!跋搿?,虛字,表示追憶往昔。詞敘述兩次舊事,前者從昔感今,后者從今思昔,都用虛字點明時間關系?!翱v”是虛字,對舊游作了總結性的認識: 即使具有當年艷游的條件,然而卻無當年的心境—— “早是舊情都別”。上片結句落實到對舊游的感懷,其中暗寓了作者在宋亡后身經離亂所帶來的心情的變化,今昔的對比之中深化了詞意。詞的下片抒寫重到西湖的現實感受。張炎北游十年歸來,有似黃粱一夢醒了,西湖的波光水影之中才驚異歲月流逝,而自己竟華鬢星星了。這年張炎僅四十四歲,可見憂患之深。此次北游的結果,作者不便明說。“卻”是虛字,表示詞意逆轉?!皡s笑”,感到反而可笑。張炎晚年自號樂笑翁,實際上他并不快樂歡笑,僅是一種自我嘲諷而已。“石老云荒”,比喻自己老大無成,落魄遲暮,而身世之寒微竟如飄然一葉了。他甘愿回到江南過著隱逸的遺民生活,留戀風月,吟詠性情。宋遺民在新王朝里總是有疑懼的政治心理。詞的結尾,“怕”正表現了內心的惶恐不安。詞人怕夜來的春寒料峭使梅花殞落凋謝,于是不愿卷簾看到這令人感傷的闌珊。此詞的意脈雖然多次轉折,卻十分清楚。詞意在今昔的對比之中表現了深沉的感慨,又空靈生動,這都得力于充分發揮了虛字的作用,所以甚得前人稱許。清初詞人朱彝尊很喜愛玉田詞。他的《三姝媚》詞里使用虛字也很成功,如用了“慣”、“縱”、“也”、“早是”、“怕”、“剩有”等字,全詞也就空靈了。
上一篇:錘煉類·煉句清新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錘煉類·清麗芊綿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