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類·空際傳神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云起夢結,游思縹緲,空際傳神。中間“來時”,逆挽。“相憶”,倒提。全章機杼,定此數處。其余設情布景,皆隨手點綴,不甚著力。(陳洵《海綃說詞》)
【詞例】
解 連 環
留別姜石帚
思和云結,斷江樓望睫,雁飛無極。正岸柳、衰不堪攀,忍持贈故人,送秋行色。歲晚來時,暗香亂、石橋南北。又長亭暮雪,點點淚痕,縂成相憶。
杯前寸陰似擲。幾酬花唱月,連夜浮白。省聽風、聽雨笙簫,向別枕倦醒,絮飏空碧。片葉愁紅,趁一舸、西風潮汐。嘆滄波、路長夢短,甚時到得。
【解析】 “空際傳神”,主要指吳文英詞意境之高遠。這種高遠超邁的意境,乃是當面對遼闊無垠、雄渾蒼茫之景物時,生發出深刻之思致而造成的。以 《解連環·留別姜石帚》 為例,略作分析。
姜石帚是吳文英的好友。在夢窗詞中,有好幾首是寫給姜石帚的。這一首詞當是吳文英辭別姜石帚時,寫贈與他的,故曰“留別”。
楊鐵夫 《夢窗詞選箋釋》 曰此詞開頭一句之“思和云結”四字,縂領全局,誠為知言。以吳姜友情,思情別意乃全詞之主脈。詞自開端,便將思字融入景物描寫之中: 白云悠悠,江樓巍巍,放眼極望,雁影天際。面對如此壯闊之景象,既不免行程萬里、萍蹤浪跡之感嘆、悵惘,又無法掩蓋其灑脫、豪宕之襟懷、風度。這種境界,正是空際傳神之所在。接下四句,言姜石帚為己送行。因時值秋季,枯柳殘蒲滿脹,雖有心以柳為贈,又不忍心攀折。寫出了友人欲留不得的心情。“歲晚來時”一句逆挽,倒敘己之來時情景。中間堆垛暗香、石橋、長亭、暮雪,它們象是電影中的 “蒙太奇”,將不同時令,不同地點的畫面,剪輯組合在一起,似斷實連、以氣相貫,它們使人聯想到詩人和朋友在一起,從春到秋,度過的歡樂時光。從今以后,一切美好的景物、美好的往事,都只成為昨夢前塵,徒令人憶念。
下片 “杯前寸陰似擲”數句,依然續寫往日相聚之情景。那時酬花唱月、詩酒流連、夜以繼日,樂此不疲,以致光陰流逝,忽忽間星移斗換,春去秋來。“片葉愁紅”,既由夏入秋,也寫離人心事。楊鐵夫釋曰:“葉紅又入秋來,冬春夏秋遞說,所謂似擲也,妙在化去排比痕跡。”分手在即,相會知是何年: 滄波杳杳,煙封霧鎖,縱有夢魂無拘檢,料也難到得好友身邊!此二句,化用沈休文之 “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之意。楊鐵夫《箋釋》 引陳洵評此詞語曰:“起十三字,千迴百折而出之,以后層之脫,極離合順逆之致。‘嘆滄波’ 十一字鉤轉作結,筆力直破余地。“詞為留別之作,先寫別時景物,插入往事回憶,又拉回今日之秋風一舸,設想別后況味,穿插自如,離合有致。尤其是開端結尾,深得陳洵稱賞,曰:“云起夢結,游思縹緲。空際傳神。” “云”、“夢”,都是在高遠之景物描寫中,融入人之感情,產生深遠的思致。
吳文英詞中這種于高遠處落筆引起感興的,常常表現在詞的開端或是結尾。如 《齊天樂·與馮深居登禹陵》: “三千年事殘鴉外,無言倦憑秋樹。逝水移川,高陵變谷,那識當時神禹。”一起頭,便寫出遠古荒茫、悠忽遼遠之感,而“殘鴉”雖是眼中所見,但接在 “三千年事”之后,便表現了往事早已銷沉之意,于是頓然而生出一種寂寥、荒漠之感覺,逼人而來。《八聲甘州·靈巖陪庾幕諸公游》開頭是:“渺空煙四遠,是何年、青天墜長星。幼蒼崖云樹,名娃金屋,殘霸宮城”,是于登臨之際,面對茫茫蒼蒼之景象,感慨千年興亡更替之歷史。這首詞的結尾云:“連呼酒,上琴臺去,秋與云平。”這一結,豪氣如見 “秋與云平”,曠遠高明,一掃秋士易感的舊感覺。他如 《木蘭花慢·送翁五峰游江陵》: “送秋云萬里,算舒卷、總何心”,《齊天樂·齊云樓》: “凌朝一片陽臺影,飛來太空不去”,《霜葉飛·重九》: “但約明年,翠微高處”等,都是融情于高遠之景物之中。李漁 《窺詞管見》云:“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說景即是說情,非借物遣懷,即將人喻物。”吳文英是一個具有秾摯之情思的人,寫景狀物之時,筆底自然也滲染了這份秾摯,他又是個極有文學修養的人,個性中也有超逸脫俗的一面,于是特別能于景物的描寫中,表現一種 “超逸之中見沉郁之思”(吳梅 《詞學通論》)的特點,于空際傳神。
上一篇:境界類·命意不凡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構思類·襯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