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謾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這是蘇軾徐州石潭謝雨道上所作五首《浣溪沙》的第四首。
上闋描寫農村的自然風光和村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作為一個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作者看見天降甘霖,災情過后的新景象,越看越心醉,因而,走了一村又一村,真是處處風光醉人!請看,連棗花落在衣巾上的“簌簌”之聲,都聽得真真切切,可知詞人對農村風光是何等陶醉!然而,更美的聲音還在后面:“村南村北響繅車”。試想,作為一個希望農村豐收的蠶鄉太守,還有比聽到這繅車聲更入耳的么?說“村南村北”,可知詞人聽得何等細心,何等興致勃勃。正陶醉在這聲音之際,忽又傳來賣黃瓜的吆喝聲。詞人抬眼望去,原來在濃陰覆蓋的大樹下,擺著一擔又鮮又嫩、頂花帶刺的黃瓜。是蔬菜豐收了!于是,詞人又高興地吟出:“牛衣古柳賣黃瓜”。三個形象,三幅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沒有什么聯系??墒怯弥x雨道上所見所聞這條線串起來,就會感到這是一個個連續的鏡頭,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一組畫面,不僅具有色彩美,而且具有音樂美。這里,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繅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顯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太平景象。
下片寫謝雨途中行路的艱辛。詞人心里高興,于是,因覓野村小店喝了幾杯喜酒,又上路了。這時,日高天熱,口干舌渴,又帶幾分醉意,便感到疲乏起來。這便是“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謾思茶”。謾與漫通,謾思茶,就是不由得想喝點茶。于是,“敲門試問野人家”。“試問”,用得非常講究,包含了十分豐富的內容。作者滿腔熱情、滿懷希望去敲這戶農家的門,可又一轉念:當下正是農忙季節,家中是否有人?所以沒有貿然而入,而是先敲門試一試,干渴難耐,又怕碰釘子,完全是平等待人的語氣。在“尊尊卑卑”的時代,一位太守,卻以普通路人身份,求茶解渴,這也是難得的,反映了蘇軾尊重人民大眾的美德和溫文爾雅的文人風度。
“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了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這些問題,詞中不作一字交待,留給讀者去想象,更覺余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這首小令,沒有深奧的典故,也沒有生僻的詞語,而是運用明白如話的語言,采用白描式的藝術手法,描寫謝雨途中的所見所聞,展示出一幅幅令人神往農村生活畫面,清新,活潑,樸實,優美,那風格,猶如棗花飄香,沁人心脾。
上一篇:(唐)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宋)蘇軾《浣溪沙·麻葉層層葉光》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