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韻類·連篇四換韻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連篇四換韻,有兔起鶻落之致。(黃蘇《蓼園詞選》引沈際飛語)
【詞例】
怨 王 孫
無名氏
夢斷漏悄,愁濃灑惱,寶枕生寒,翠屏向曉。門外誰掃殘紅,夜來風。玉簫聲斷人何處,春又去,忍把歸期負。此情此恨此際,擬托行云,問東君。
【解析】詞是詩的變體,詞韻是由詩韻而來。但詞和詩押韻不同。詩一般是偶句押韻,詞的押韻則無定規,因詞調的制定須根據音樂和歌唱的需要,所以不同的詞調有不同的押韻要求,甚至在一個譜調的前后闋押韻都不一樣。從唐宋詞的押韻情況看,唐五代詞由于從詩變詞不久,韻腳較密,平韻多于仄韻。宋代以后仄韻多于平韻。大部分詞調是一首一韻、一韻到底,這和近體詩的押韻方式相同。有些詞是一首多韻,而且平仄韻都可以用,稱為平仄換韻格。如《菩薩蠻》,44字,前后片各兩仄韻,兩平仄。詞調《怨王孫》,也是平仄換韻格,53字,前后片各六句,都是三仄韻、二平韻。拿這首《怨王孫》 詞來說,上片的 “悄”、“惱”、“曉”押詞韻第八部(《詞林正韻》 把詞韻分為十九個韻部) 仄聲韻,“紅”、“風”換押第一部平聲韻,下片的 “處”、“去”、“負”改押第四部仄聲韻,“云”、“君”又換押第六部平聲韻。沈際飛說此詞 “連篇四換韻,有兔起鶻落之致”,即是稱贊它換韻雖是頻繁,卻沒有停頓詞意,仍然具有筋脈貫通、詞情暢達、一氣呵成的特點。上片寫閨婦夜深不寐的情景。前四句落墨于臥室。當漏壺 (古代計時器)水行將滴盡,滴水聲變得很輕悄的深夜時分,她從睡夢里醒來了。這并非睡眠已足,而是因為昨夜借酒澆愁,誰知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 《蘇幕遮》),滿懷的 “濃愁”反被酒撩撥出來了。她頭倚 “寶枕”,輾轉反側于床榻,感到有陣陣寒意襲來。綺窗外,有縷縷霞光照射進來,映在繪有蒼翠山水的屏風上。原來拂曉已經來臨了。“門外”兩句,寫她在 “翠屏向曉”后便再無一絲睡意,又聽到門外似有 “沙沙”的掃地聲。她凝神諦聽: 哦,原來不是婢女在灑掃庭院,而是自昨夜就刮起的春風吹逐滿地落花所發出的聲音啊。詞人由 “向曉”寫到 “風掃殘紅”,筆勢自然。
上片既已寫出她的徹夜難眠、濃愁塞胸,下片前三句便著手揭示其所以如此的原因。“玉簫”句,暗用“蕭史吹簫”事。劉向 《列仙傳》: “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喜吹簫,能致孔雀、白鶴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妻焉。”“玉簫聲斷”,象征其夫出門未還;“人何處”,點出她為思念丈夫而憂。“春又去,忍把歸期負”,進一步揭示其憂愁的深層原因。“春又去”,使她為時光如流、青春難再發愁;“忍把歸期負”,又使她為丈夫的遲歸憂心忡忡。總之,“玉簫”三句,使上片所寫全都有了著落。“此情此恨此際”,連用三“此”字,出語奇絕,強調 “此際”(即“向曉”時分)女主人公心情沉重如鉛,已達到“此情無計可消除”(李清照 《一剪梅》)、“此恨綿綿無盡期”(白居易 《長恨歌》)的地步。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她才忽生奇想,“擬托行云,問東君”,請天上飄蕩的彩云捎個口信,倘若遇見司春之神 “東君”,就對他說: 你既能讓 “春又去”,想必也能知道出門遠行人的歸期。請問: 我的 “蕭史”什么時候才能回家啊?
綜上所說,這首詞上片渲染思婦 “濃愁”之狀,下片揭示其 “濃愁” 之因,并由“濃愁”生出奇思詭想,整首詞的章法結構嚴密、完整,思緒變化線索明晰,并不因為“連篇四換韻”而產生意緒紊亂、東鱗西爪的弊病。而且,上下片各三仄韻,二平韻,仄平遞換,情調忽而緊促,忽而低沉,與思婦的心理活動特征頗相吻合。所以沈際飛要稱贊此詞 “有兔起鶻落之致”了。
順便提一下,唐圭璋 《全宋詞》 說此詞為無名氏作,《類編草堂詩余》 誤作李清照詞。
上一篇:抒情類·重疊寫愁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聲韻類·變換詞韻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