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韻類·變換詞韻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詩惟古風換韻,近體則否。而詞則無論小令、長調,一闋之中,往往變換無常,或平起而仄結,或仄起而平結。其法分兩韻、三韻、四韻三種。(劉坡公 《學詞百法》)
【詞例】
定 風 波
葉夢得
破萼初驚一點紅,又看青子映簾攏。冰雪肌膚誰復見,清淺,尚馀疏影照晴空。惆悵年年桃李伴,腸斷,只應芳信負東風。待得微黃春亦暮,煙雨,半和飛絮作濛濛。
【解析】變換詞韻法是作詞法之一種,用以達到表情達意的目的。詞本歌曲之詞,用以合樂歌唱,詞之聲調舒順抑揚不斷變化,與四聲長短升降配合得當,就能增詞的表情達意的效果。唐五代詞,對聲韻要求不嚴,這是詞初期發(fā)展階段的現象。宋以后就講究詞之格律,注意到三類仄聲字的區(qū)別,在詞的關鍵處還要分辨上、去、入聲。宋時出現了精通音律的大家如姜白石、周美成等,詞的音樂性從此得到加強。
詞的押韻方式復雜、多變,一般依照詞譜規(guī)定填詞,各詞調押韻皆有定式,大略有: 一首一韻,一首多韻,一韻為主、間押他韻,同一韻部平仄韻通押,數部韻交協,疊韻,句中韻、四聲通協,平仄韻互押,平仄韻不得通融等。一首詞中如有數韻,當中就要轉韻,如詩中的古風可以轉韻一樣。如 《菩薩蠻》 一調原出外來舞曲,小令44字,上下兩片各兩仄韻,兩平韻,平仄遞轉,情調由緊促轉低沉。其定格為:例: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定風波》小令,原為唐教坊曲。62字,上片三平韻,錯葉兩仄韻,下片兩平韻,錯葉四仄韻。其定格為:仄,“|”表: 仄,“—”表: 平,標于字下“△”表: 仄韻,“○”表平韻。)
詞例所舉葉夢得 《定風波》 即合此格,詞上片“紅”、“櫳”,為兩平韻相葉,“見”、“淺”為換兩仄韻相葉,“空” 又轉為平韻相葉。下片“伴”、“斷”,換為兩仄韻相葉,“風”轉為平韻與“空”等相葉,“暮”、“雨”三換仄韻相葉,“濛”又換平韻相葉。此為三韻法。
我們再從葉夢得此詞所要表達的內容來看換韻的具體作用。此詞乃“詠梅”,其平仄格式、韻腳轉換與作者感情起伏一致。起首二句寫梅花初放直至結子,嘆其變化之速。詩人剛驚異梅花破萼初放一點紅時,又看到青青梅子映于簾櫳之上了。“冰雪肌膚”指梅花開時青春正盛,但仍既清又淺,并不濃艷,這一美好時光已不復能見到了。此時轉仄韻,正表達詩人嘆昔之情,但這美好回憶并非全無蹤跡,“尚余疏影照晴空”,美妙的梅之疏影仍留艷陽之下。句意又一轉,韻腳亦隨轉為平聲,并與首二句相葉照應。
下片句意又轉,梅子能與桃李年年作伴,但自身已老大,所以惆悵,腸斷,韻腳亦隨情感變化變作仄韻。“芳信負東風”是說梅花在芳華正盛時東風尚未來,兩相錯過,待得結子成熟時已是春暮時光,煙雨迷濛,和飛絮共舞了。感情雖惆悵、哀嘆,但青春已逝,無可奈何,遂以平韻作結,并與起首照應。
由此可見此詞韻腳轉換與詩人所要表達的豐富感情密切一致,起了強化表達力的效果,韻腳的有規(guī)律的和諧變化,顯示了高度的音樂美。
葉夢得字少蘊,吳縣人。晚年居吳興弁山,自號石林居士,毛子晉評其詞云:“石林居士,晚年居卞山下,奇石森列,藏書數萬卷,嘯詠自娛,所撰詞一卷,與蘇柳并傳,綽有林下風, 不作柔語殢人, 真詞家逸品也。” (清·張思巖輯 《詞林紀事》 卷七)“林下風”指山林隱逸之風。明 ·毛晉收其詞入 《宋六十名家詞》,確為宋詞一大名家,由 《定風波》 詞亦可見一斑。
作詞要遵守前人已定格式,字數、平仄、韻腳轉變皆有嚴格規(guī)定,非熟于作法并有高超技巧者,不能自由表達思想感情。格律限制,有如戴著枷鎖跳舞,但無規(guī)矩不能成方園,但能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蘇軾語),方能寫出佳作來。同是《定風波》,還有蘇東坡更為有名的一首:“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當然精于音律者,作詞亦可創(chuàng)造,《定風波》 第二格即為柳永 《樂章集》 中所演變的仄韻長調,改為竹字,上片6仄韻,下片7仄韻。姜白石也曾自創(chuàng)新格。真正為寫作需要亦可以突破定格的。
上一篇:聲韻類·連篇四換韻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聲韻類·配押詞韻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