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景類·以淡景寫濃愁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通過白鷗的背盟,寫出自己身世之感和生活道路的坎坷不平,不用一句直筆而收到很高的藝術效果。以淡景寫濃愁,這也是辛棄疾詞的一種常見的藝術手法。(夏承燾語,《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下冊)
【詞例】
丑奴兒近
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
辛棄疾
千峰云起,驟雨一霎兒價。更遠樹斜陽風景,怎生圖畫! 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這一夏。午醉醒時,松窗竹戶,萬千瀟灑。野鳥飛來,又是一般閑暇,卻怪白鷗,覷著人欲下未下。舊盟都在,新來莫是,別有說話?
【解析】 明清之際大思想家王夫之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壇》)景物與感情相反而相成,這是藝術的辯證法。同樣,“以淡景寫濃愁”,也是藝術的辯證法。夏承燾說:“以淡景寫濃愁,這也是辛棄疾詞的一種常見的藝術手法。”如《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如果說,這首詞中除了寫 “淡景”外,還直抒 “愁”情的話,那么,上引 《丑奴兒近》 一詞,則 “不用一句直筆”而卻抒發了作者 “身世之感和生活道路的坎坷不平”。
這首詞寫于作者被罷官后閑居上饒(在今江西境內) 時。“平生塞北江南”,為抗金而奔走了大半生的辛棄疾,如今卻被罷去一切官職而閑居鄉中,這使他感到世事如 “驟雨一霎兒價”(突然下雨而又突然停止)一般的難料,使他感到痛心、憂傷,愁苦。但作者畢竟還是一個胸懷壯志的民族英雄,被罷官歸隱后,他沒有頹唐喪氣,消極悲觀,而是在大自然中尋找精神安慰,他欣賞那如畫般的斜陽余暉中的遠樹,他要在 “山水光中”度過自己閑散的歲月,他也和歷史上的壯心不已的曹操,李白一樣以酒“解憂”,“消愁”。作者 “午醉醒時”,只見 “松窗竹戶”,又見 “野鳥飛來”,這些疏淡,瀟灑、閑暇的景物,都從正面襯托了作者超世絕俗,豪放灑脫之情。可這時偏有一只白鷗飛來,它兩眼看著作者,“欲下未下”。作者用 “卻怪”這一詞語,表現了自己感情的變化,他不像看到“松窗竹戶”,“野鳥飛來”時那樣感到心情平靜了,他的感情潮水掀起了波瀾,他怪白鷗 “欲下未下”,未能像往常一樣飛落地面與他伴游嬉戲。于是他發出 “舊盟都在,新來莫是,別有說話”的疑問。原來作者在帶湖一帶閑居時,曾與白鷗相處得很好,并與之結為盟友,他在 《水調歌頭·盟鷗》一詞中寫道:“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后,來往莫相猜。”而今天飛來的白鷗卻為什么背棄前盟,不來與他一起游息呢?難道近來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要對我說嗎?這里作者既暗用 “鷗鷺忘機”的典故,同時,這里又照應詞的開頭、暗示政治情況的突然變化。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遭到楚王的疏遠,流放之后,寫下了不朽的愛國名篇 《離騷》,其中有這樣的詩句:“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脩(比喻君主)之故也! 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詩中責備楚懷王原先特別信任屈原,與屈原一起商議國事,可是后來卻疏遠了屈原,對屈原改變了態度。愛國詞人辛棄疾在獻俘南歸的前一階段,還一度受到統治者的重用,被委任兩浙西路提點刑獄等要職,他還有機會向統治者進奏 《美芹十論》,《九議》 等論述北伐中原,統一中國的大計。可是后來由于投降派得勢,辛棄疾又被罷官閑居。南宋統治者正如白鷗背盟一樣,背離了抗金復國的大計; 他們也像楚懷王先是信任屈原后來又疏遠了屈原一樣,由信任辛棄疾轉變為疏遠排擠辛棄疾。這不正如夏承燾所說的“通過白鷗的背盟,寫出自己身世之感和生活道路的坎坷不平”嗎? 這不正是以“白鷗、覷著人欲下未下”的“淡景”,抒寫了作者欲報國而無路的“濃愁”嗎?
在辛棄疾之前,南唐馮延巳的 《采桑子》 也是“以淡景寫濃愁”的一首詞。試看下闋: “林間戲蝶簾間燕,各自雙雙。忍更思量。綠樹青苔半夕陽。”以成雙成對的蝴蝶,飛燕,夕陽余暉下的綠樹,青苔來渲染失去情侶者的“濃愁”。再如清朝張惠言的《水調歌頭》 寫道:“一夜庭前綠遍,三月雨中紅透,天地入長廬。容易眾芳歇,莫聽子規呼。”這也是“以淡景寫濃愁。”這類詞例還有許多,這里就不再多舉了。
上一篇:寫景類·平敘眼前景物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寫景類·寫景逼真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