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和歌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古今和歌集》又名《古今集》,公元905年成書。由當時著名歌人紀貫之等奉醍醐天皇之命收集天平寶字三年(759)至延喜五年(905)近150年間的和歌1100余首。和歌是日本古典格律詩歌的總稱,與自古在日本流傳的漢詩相對而言,意為大和之歌。和歌包括長歌、短歌、旋頭歌等體裁。其區別在于每首詩歌中所使用的句數與音節數不同:長歌為5、7音節輪流反復、不限句數的長篇之作;短歌限定31音節,由5、7、5、7、7共5句組成;旋頭歌則由38音節共6句組成。《古今和歌集》中,有長歌5首,旋頭歌4首,其余均為簡潔、含蓄的短歌。集中內容以表達愛情的戀歌與吟詠四季及大自然的抒情短詩為主,另有一些哀傷歌、羈旅歌、賀歌、雜歌等。日本學者一般將《古今和歌集》中150年間的和歌分為三期。前100年為第一期,此期作品風格健康淳樸,感情真摯,約占全集作品的百分之四十。第二期為六歌仙(在業原平、小野小町等歌人)時期,亦稱“和歌復興時期”。此期開始逐步形成注重表現技巧,纖細優美流暢的風格。第三期為撰者時期,除本集作者紀貫之、紀友則、大河內躬恒、壬生忠岑4人外,尚有其他著名歌人的作品,此期多為注重技巧及修辭之作,玩弄文字游戲傾向逐漸明顯,從而形成輕快纖巧的古今調,如紀貫之的“掬水濁涓滴,山泉飲路人,井邊難盡意,正是別離辰”。由于專事雕琢詞藻,歌中作者真情實感已蕩然無存,和歌便逐漸成為反映沒落貴族情趣的消遣之物。本集卷首載有紀貫之用假名所撰序言,卷末有漢文跋,敘述了歌集編纂目的及日本和歌發展歷史。其“序”被認為是日本最早的歌論。此書1983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楊烈的中譯本。
上一篇:《歷史中的英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古代中國人的美意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