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夏曾佑
字穗卿,號別士,又號碎佛。浙江杭州人。曾佑幼年好學深思,青年時肄業于紫陽書院。清德宗光緒十四年(1888)舉人。光緒十六年成進士,授禮部主事。此后逐步接受變法維新思想,與梁啟超、譚嗣同結識,議論時事,抨擊舊學,討論新學。光緒二十二年改官知縣,在天津候補,經孫寶琦推薦,任育才學堂總辦。同時,與嚴復、王修植、杭辛齋等創辦《國聞報》,直至戊戌政變。光緒二十五年底,就任安徽祁門縣知縣。二十八年離任,寓居上海。光緒三十一年,被委派為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隨員,赴日本考察。回國后,赴任泗州知府。同時,又被學部奏派為咨議官,被兩江總督推薦為會議清廷官制代表。辛亥革命后,退居上海。民國年間曾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1916年,任京師圖書館館長。1924年4月病故。青年時期思想敏銳,梁啟超稱之為晚清“思想界革命先驅”(《亡友夏穗卿先生》)。黃遵憲贊其“兼綜九流能說佛,旁通四部善談天。紅燈夜雨圍爐話,累我明朝似失眠”(《己亥續懷人詩》)。晚年頹唐不振。光緒二十二年前后,曾與譚嗣同、梁啟超試作“新學之詩”。后來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回憶云:“蓋當時所謂新詩者,頗喜挦扯新名詞以自表異,丙申、丁酉間,吾黨數子皆好作此體,提倡之者為夏穗卿。……至今思之,誠可發笑。”徐世昌《晚晴簃詩匯》卷一七七則稱其“讀書有神悟,深通釋典,博涉宗教家言。性嗜酒,卒以是成疾。平生著作多不存稿,偶作韻語,皆涵蘊深遠,出以澹蕩,蓋有得于詩之外者。”其生前似不經意為詩,亦未整理成集。傳有《碎佛師雜詩》,迄未見著錄。趙慎修據錢玄同、戴克讓抄本《夏穗卿遺詩》整理而成《夏曾佑詩集校》(刊于《中國近代文學史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生平事跡見梁啟超《亡友夏穗卿先生》(《飲冰室合集·文集》第十五冊)、夏元瑮《夏曾佑傳略》(《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戊編)、袁英光《夏曾佑》(《民國人物傳》第四卷,中華書局1984年版)、馬金科《夏曾佑》(《清代人物傳稿》下編第四卷,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地方總集·國朝畿輔詩傳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風流派·太白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