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秦之圍邯鄲[1],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于楚[2],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疯b賞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3],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于華屋之下[4],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門下足矣?!钡檬湃?,馀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曰[5]:“遂聞君將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6]。”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逼皆唬骸胺蛸t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7]。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zhí)幠抑卸?。使遂早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8],非特其末見而已?!逼皆古c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9]。
毛遂比至楚[10],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泵彀磩v階而上[11],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12]。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背踹吃?sup>[13]:“胡不下[14]!吾乃與而君言[15],汝何為者也!”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懸于遂手[16]。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17],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18],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19],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zhàn),一戰(zhàn)而舉鄢、郢[20],再戰(zhàn)而燒夷陵,三戰(zhàn)而辱王之先人[21]。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22]。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23],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泵煸唬骸皬亩ê?”楚王曰:“定矣。”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24]?!泵旆钽~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從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于堂下。公等錄錄[25],所謂因人成事者也[26]。”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于趙,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27]。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彼煲詾樯峡?。
【段意】 寫毛遂隨平原君到楚結盟的經過。趙國首都邯鄲被秦軍圍困,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救。平原君決定在門下選二十名有才干的賓客同往,但只選夠十九人,于是毛遂自薦。毛遂果以三寸之舌說服楚王,使之與趙國訂定合從之約。
注釋
[1]秦之圍邯鄲:事在趙成王八年(公元前258年)。[2]合從于楚:要求和楚國聯合抗秦。合從,即合縱,南北為縱,聯合南北六個國家來抗秦叫合縱。[3]文能取勝:用談判的方式達到結盟的目的。[4]則歃血句:就只好在大庭廣眾中,要挾楚王歃血結盟。歃血:以盤盛牲血而盟飲。華屋:指朝會或議事的地方。[5]自贊:自我贊許。[6]備員:湊數。[7]其末立見:錐尖會立刻顯露出來。[8]穎脫而出:連錐頭都露出來了。穎:細長東西的尖端,此指錐的頭部。[9]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互相會意而輕笑之。未廢也:據鄭玄注為“未能即廢棄之也?!?[10]比:及。[11]歷階而上:超越階石而上,意即兩級當作一級登。[12]兩言而決耳:只要兩句話就可說定。[13]叱(chi):大聲責罵。[14]胡不下:為何不下去。[15]而君:而,第二人稱代詞;而君,你的主上。[16]懸:掌握。[17]湯:商湯。[18]文王:周文王。壤:土地。[19]白起:秦將,昭王時封為武安君,幫秦攻取七十余城。后與秦相范雎產生矛盾,賜死。小豎子:猶小子。[20]一戰(zhàn)句:此指楚頃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將白起攻下楚國的鄢、郢二都事,見《楚世家》及《白起王翦列傳》。[21]再戰(zhàn)二句:夷陵,楚先王陵墓。上句指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0年)白起攻燒夷陵事。下句泛指辱及楚王的祖宗。[22]惡(wu):憎恨。[23]唯唯(wei wei):連聲答應“是,是!” [24]取雞狗馬之血:古人歃血定盟,帝王用牛馬血,諸侯用豬狗血,大夫以下用雞血。此指不論什么血,趕快拿來歃血定從約。[25]錄錄:通作“碌碌”,庸碌無能。[26]因人成事:依賴他人,坐享其成。[27]九鼎:相傳為禹所鑄,三代時傳國之寶。大呂:周代宗廟中的大鐘。九鼎大呂,都是古代最貴重的象征國柄的東西。
上一篇:《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平原君趙勝者[1],趙之諸公子也[2].》鑒賞
下一篇:《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平原君既返趙,楚使春申君將兵赴救趙[1],魏信陵君亦矯奪晉鄙軍往救趙[2],皆未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