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類·放活的宋詞藝術(shù)技巧|風(fēng)格|特點|特征
【依據(jù)】 放活,便饒不盡之致。(邵淵耀 《環(huán)林評山中白云詞》 卷四)
【詞例】
壺 中 天
賦秀野園清暉堂
張 炎
穿幽透密,傍園林宴樂,清時鐘鼓。簾隔波紋分晝影,融得一壺春聚。篆徑通花,花多迷徑,難省來時路。緩尋深靜,野云松下無數(shù)。空翠暗濕荷衣,夷猶舒嘯,日涉成佳趣。香雪因風(fēng)晴更落,知是山中何樹。響石橫琴,懸崖?lián)頇懀裸細(xì)w去。忽來詩思,水田飛下白鷺。
【解析】 “放活”是詞家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一條美學(xué)原則。它的涵義是指在寫景、狀物之中不執(zhí)著于景、物本身,而是以靈動飛揚的筆墨將主體與客體相互融合,從而創(chuàng)造出深邃幽微的意境,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shù)效果。亦即要遵循劉熙載所言“詞要放得開,最忌步步相連; 又要收得回,最忌行行愈遠(yuǎn)。必如天上人間,去來無跡,斯為入妙”( 《藝概·詞曲概》)的藝術(shù)法則。張炎此首 《壺中天》 即其詞例。
此詞“賦秀野園清暉堂”或題“為陸義齋賦清暉山堂”,由此可知,這是酬贈之作。陸義齋即陸垕,江陰 (今江蘇江陰) 人,豐姿絕倫,富貴不矜,與張炎相交頗厚,互有唱酬之作。陸義齋別業(yè)名秀野園,周端平《詩雋》 贊其:“小作幽閑傍宅開,只須數(shù)畝占樓臺。石移林屋秋云至,水帶松江暮雨來。徑草散香迎過屐,砌花分影蔭流杯。人家園圃應(yīng)無數(shù),不似君能日幾回。”張炎此詞題詠秀野園清暉堂,抒發(fā)了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上片寫景亦兼敘事,可分兩層。第一層五句,記清暉堂賓客鐘鼓宴飲之樂。“穿幽透密”四字寫出園林深幽靜謐之境,而清暉堂就掩映在密密的綠樹叢中。“簾隔波紋分晝影,融得一壺春聚”,始點明時當(dāng)春日,聚朋歡飲,共賞春色。既寫出春意之深,又寫出主人情意之厚。第二層則寫清暉堂外的秀野園,描寫時一步一態(tài),一態(tài)一新,曲折層深,深得曲徑通幽之妙。先寫花徑,“篆徑通花,花多迷徑,難省來時路”,化用“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 《題破山寺后禪院》)詩境。一個“篆”字寫路的曲折幽深,一個 “迷”字寫花的繁華茂盛。沿著花徑緩緩地向前,尋找深幽靜謐之境,展現(xiàn)在眼前的又是一番景象,廣闊的天空,白云繚繞; 高大的青松,蒼翠欲滴,使人深味園名 “秀野”之妙。
下片則不再拘泥于對秀野園清暉堂的具體描寫,而是宕開一筆,就幽靜之景抒寫隱逸之情,情景交融,契合無跡。“空翠暗濕荷衣”,以 “空翠暗濕”寫園中空氣濕潤清新,寫出詞人怡情山水的喜悅之情。“夷猶舒嘯,日涉成佳趣”化用陶淵明 “登東皋以舒嘯”“園日涉以成趣”( 《歸去來兮辭》)詩意。陳蘭甫云:“無限滄桑身世感,新詞多半說淵明”,這是張炎詞的一個重要特點。而 “香雪因風(fēng)晴更落,知是山中何樹。”詞情凄苦,隱喻自己的身世如花一樣飄散零落。此和 《探春慢·雪霽》 中所寫的 “才放了些晴意,便瘦損一半。也知不做花看,東風(fēng)何事吹散?”的意象頗為類似。“響石橫琴,懸崖?lián)頇懀裸細(xì)w去,”詞情又是一轉(zhuǎn),寫響石彈琴之趣,臨崖歷險之情,以至留連忘返。“待月慵?xì)w”寫出時間的推移,與上片 “簾隔波紋分晝影”首尾相應(yīng),在結(jié)構(gòu)上使全詞渾然一體。結(jié)句 “忽來詩思,水田飛下白鷺”,以景結(jié)情,把讀者帶進(jìn)一個夜色朦朧的世界,空曠迷茫,引發(fā)出無窮的遐想,深得 “放活”之妙!
上一篇:風(fēng)格類·風(fēng)騷之筆的宋詞藝術(shù)技巧|風(fēng)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風(fēng)格類·以拙為工的宋詞藝術(shù)技巧|風(fēng)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