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落石出
【釋義】
潮水退去后,石頭露出來。指事情真相大白。
【出處】
北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北宋·蘇軾《后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典故】
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中期,監察御史舒亶(dǎn)等人將蘇軾詩中一些諷刺新法的內容,夸大成對朝廷以及宋神宗的不滿之情,并污蔑他有叛逆思想。于是,宋神宗下令逮捕蘇軾,將其關入大牢。出獄后,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到達黃州的第二年,在好友的幫助下,蘇軾的生活才慢慢舒緩過來。他開辟了幾十畝荒地,挖井建筑房屋,并為自己取號為“東坡居士”。
公元1082年7月和10月,蘇軾兩次游覽黃州附近的赤壁,并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后赤壁賦》中有這么幾句:“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案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原文中的“水落石出”,指的是冬季風景的一種,后來人們將“水落石出”看作“真相大白”的意思。
上一篇:水滴石穿典故故事|水滴石穿釋義
下一篇:江郎才盡典故故事|江郎才盡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