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三調芭蕉扇》解說與賞析
“三調芭蕉扇”故事見于《西游記》第59回至61回。
這個故事除通過“三調芭蕉扇”曲折多致的過程,生動地刻劃了孫悟空勇敢堅韌、機智樂觀的英雄性格外,對豬八戒的性格也在發展中寫出他的變化。豬八戒這個貪戀女色的呆子,過去每遇女色,便神不守舍,心旌搖曳。在第23回“四圣試禪心”,他受到一次懲戒,出了一次洋相;可等到第27回,他看見白骨精變化的漂亮的小媳婦,就又動了凡心,若不是孫悟空及時來到,恐怕又要鬧出事來;再到54回過西梁女國,他看到裊娜多姿的女王,又“忍不住口嘴流涎,心頭撞鹿,一時間骨軟筋麻,好便似雪獅子向火,不覺的都化去也”。但這畢竟是一時的沖動,經過取經途中的磨煉,他也有所進步,所以最后他闖至女王駕前“撒潑弄丑”大嚷:“我們和尚家和你這粉骷髏做甚夫妻! 放我師父走路!”他參加降伏牛魔王的戰斗,戰場上表現得頗勇猛,剿滅積雷山摩云洞時,對那個漂亮的玉面狐精,也未手軟,一鈀將她筑死;對頗有姿色的鐵扇公主表現得也很嚴肅,鐵扇公主要討回扇子,他竟厲聲喝罵。豬八戒漸漸變得像個和尚的樣子了。
對反面人物牛魔王性格的刻劃也極生動,他力大蠻勇、頑固兇狠,表現出其原型老牯牛的屬性特征,幾百年的妖魔生涯又造就了他的狡猾和機詐。有其父必有其子,無怪那個霸據枯松澗火云洞興妖作怪的紅孩兒怪的性格氣質,與他是多么的相似。作者在塑造這兩個人物時把公牛的自然屬性與某種人的社會屬性熔為一體,所以這兩個妖魔的形象在全書中顯現出獨特的個性風采,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調芭蕉扇”是取經故事中重點情節。圍繞著它,作者在其前其后描寫了四個相互關連的故事:在它之前的號山枯松澗火云洞紅孩兒怪阻路的故事,解陽山破口洞如意真仙霸泉的故事;在它之后的亂石山碧波潭萬圣老龍盜寶的故事,前后斷斷續續共歷20余回。可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前有伏筆,后有照應,前后輝映,渾然一體。這一系列故事,都從一個重要方面豐富了全書的神魔斗爭的主題,就全書的總體營構而言,則更起了粘連骨肉、緊湊結構的作用,增強了全書故事情節的有機性、整體性。全書沒有別的故事能像“三調芭蕉扇”這樣前后呼應關聯到偌多事件和情節,極大地拓展了時空的幅度和容量。本來在較早一些的《西游記平話》和《西游記雜劇》,以及更早些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里,紅孩兒怪、鐵扇公主、牛魔王三個人物的故事是互不相干的,如意真仙連影子也沒露;而在吳承恩的筆下,他們卻組成了一個家族。取經四眾與這個家族的矛盾,首先由紅孩兒怪要吃唐僧肉揭開序幕(第40回),紅孩兒被收伏種下仇隙的根因(第42回);解陽山如意真仙霸泉之斗,顯示著這個矛盾的延續和發展(第53回);迄于“三調芭蕉扇”,則是這個矛盾的高潮和結局,亂石山碧波潭萬圣老龍盜寶的故事(第62、63回),雖與這個矛盾無涉,但卻是在這個矛盾激化過程中借牛魔王與孫悟空戰斗間隙的赴宴之機設下伏線的,原來萬圣老龍一伙與牛氏家族都是一丘之貉。如此,這兩個故事便產生內在意蘊和結構上的有機關聯。此外,又借交代紅孩兒的家世,把時間上溯至五百年前孫悟空與牛魔王等結拜事;也借火焰山土地交代火焰山的來歷,照應到前七回大鬧天宮故事。還借孫悟空被鐵扇公主一扇扇到五萬余里之外的小須彌山重遇靈吉菩薩一節,照應第21回伏黃風怪事。上下幾百年,縱橫數萬里,通過這一組故事串連起來,使全書故事產生系統的審美效應,便于讀者對全書作整體的把握和認識。
“三調芭蕉扇”,顧名思義,整個故事是用一柄神奇的芭蕉扇做為貫穿終始的線索。矛盾雙方,環繞著它的得失,展開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斗。西天路上,一座八百里火焰山橫亙阻路,滾熱難當,躲不開,繞不過,要到西天,就必須穿過它。這本是取經四眾與自然界的矛盾,但是在作者創造性的情節構思中,巧妙地把它轉化為人魔之間的矛盾。要熄滅火焰山,用龍王降雨的辦法是無濟于事的,以前紅孩兒怪口中噴出的三昧真火就是用火焰山的神火煉成的。那次孫悟空與紅孩兒作戰請來龍王幫忙下雨滅火,結果失敗,險些喪命。唯一的辦法是用一柄神奇的芭蕉扇才能扇熄此火; 但這柄芭蕉扇恰好又掌握在紅孩兒之母鐵扇公主手中,而她因積怨,好說歹說,死也不肯借給這柄寶貝扇子。孫悟空碰上了這樣一個軟不吃、硬不怕的死對頭,要想弄到扇子,滅火西行,只好力奪和智取。于是,便自然地展開了“三調芭蕉扇”的故事。通過一個物事的得失串連起整個故事情節,既使文情委曲多致,引人入勝;又使文筆敘次井然,嚴整有序。前面第16、17回火燒觀音院、大鬧黑風山故事是以袈裟為線索,用的是同樣的藝術表現手法,但同中出異,互不見重,前后輝映,各放異彩。
為了把故事情節寫得合情合理,作者更是文思巧運,用紅孩兒作鋪墊生發出“三調”中一整套人物關系。除鐵扇公主是紅孩兒之母外,孫悟空五百年前結義的大哥牛魔王是紅孩兒之父。這老牛這時又另尋新歡,拋棄了鐵扇公主,跑到積雷山討了玉面狐精做小老婆,正打得火熱。這一套特定的人物關系都是激化矛盾、開展情節的必要條件,把三次借扇斗爭寫得變化萬端,極盡騰挪跌宕之能事。“一調”寫孫悟空先禮后兵,被鐵扇公主一扇子煽出幾萬里外,在靈吉菩薩處弄得一粒“定風丹”,又返回翠云山索戰借扇。這回鐵扇公主的扇子扇他不動,又戰他不過,只好緊閉洞門。孫悟空變化進洞,趁鐵扇公主飲茶之機,混進她的肚里,大作手腳,逼得鐵扇公主借給寶扇。不料這竟是一把假扇,越扇火焰越旺。“二調”寫孫悟空到積雷山找牛魔王,想通過這條路子借出寶扇。在摩云洞外遇玉面狐精,謊稱是鐵扇公主派來請牛魔王的,玉面一聽,不禁醋海興波,破口大罵鐵扇公主,被孫悟空掣出棍子嚇回洞中,又撒嬌使氣罵了牛魔王。這從心理上加劇了牛魔王對孫悟空的憤恨。害子,欺妻,逼妾,三股怒火糾結一起,這對把弟兄頓時反目成仇,訴諸武力。這復雜的人物關系推動矛盾的激化,增加了借扇的難度。牛魔王中途罷戰,去碧波潭赴宴;孫悟空又暗暗跟去,偷了牛魔王坐騎金睛獸,變化為牛魔王,跑到翠云山,利用鐵扇公主夫婦舊情復萌的心理,造成錯覺,騙出真扇,現出本相,高興得昏頭昏腦地扛著大扇往回走,不免得意忘形、喪失警惕,被牛魔王趕上,變化為豬八戒的模樣,又把扇子騙回去。“三調”寫孫、牛酣戰之后,大賭變化,孫悟空均高出一籌,盡管牛魔王蠻頑狡猾,終處下風,孫悟空勝券在握之際,佛兵神將紛紛出場助陣,擒住牛魔王,迫使鐵扇公主交出扇子,乞求保全夫妻性命。這個“三調芭蕉扇”故事倘非借助上述錯綜復雜、獨特微妙的人物關系的安排,是無法寫得如此豐腴神俊、波詭云譎的。對照《西游記雜劇》過火焰山關目的描寫,可以清楚看出吳承恩創造性的藝術貢獻。雜劇里只將人物關系寫成鐵扇公主與孫悟空兩者之間的矛盾,無其他人物介入;又因孫悟空借扇時耍無賴,惹惱了鐵扇公主,才堅決不肯借扇,孫悟空也束手無策,最后只采取“水部滅火”的法子,草草解決火焰山阻路的矛盾。吳承恩則沒有采取這種回避人事矛盾的簡單化處理方法,精心構思出一套復雜微妙的人物關系,把人物置于特定的性格沖突中,在各自性格邏輯的發展中,推動故事的發展,從而磨制出這顆光彩奪目的藝術明珠。
上一篇:《紅樓夢·三姐飲恨》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儒林外史·嚴鄉紳難兄難弟》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