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霓虹燈的彩色的熾熱的光焰開始燒著,閃動著,流轉著,隱現著,追逐著,跳躍著的時候,兩旁行人路的各色各樣的“夜店”湊成的大都會的“雜耍劇”也開場了。
趦趄地蠕蠕地走著——不,前推后擁左逼右擠地蛆動著的行人,觀眾,向著一攤又一攤張望著。
木屐的聲響,在澎湃的叫賣的激流中,在Radio的流行曲的洄漩中葬沒了。女人的Kimono和脂粉的強烈的色調,跟燈光一樣的繚亂激射著。大學生的舊到發亮的黑制服,中國女學生的異國風的淺色旗袍也在色和光的舞踴中穿插。
書攤,衣物攤,舊貨攤,玩具攤,賣“燒鳥”的帳篷,沒有攤子的賣花女孩——都市生活不可缺的大小需要,“夜市”都可以給你一個滿足,并且還替你造出新的需要。
“記憶助進器!記憶助進器!……”一個眼睛發光的小胡子吐沫四濺地宣傳著,他的攤子上還掛著一塊寫著“某某博士某某教授推薦”的布條。
隔幾步的一個女攤販,手里正忙著把舊襪子剪破,洗擦,嘴里喃喃地念著,原來她賣的、實驗的是喚做“不用線”的補破襪子的漿糊。
“啪”的一聲,賣“庭下馱”(在院子里穿的矮屐)的小販,以表演的姿勢,拼命把他的貨品往地上摔打,剛走過的一個穿洋服的女人,嚇了一跳,低聲罵出“馬鹿野郎”來。
在好些人圍著的當中,一個賣鋸子的漢子使勁的在鋸著木板,鋸斷的木板和木屑已有不少了,帶笑的觀眾似乎倒最注意他的骯臟的額頭上和裸露的黑手臂上的黃豆大的臭汗。
夜市的缺口處,給一些“自由職業者”之群填上。
六七個“街頭人像畫家”(恕我用這樣的寫實主義的稱呼吧!)排班似地站在大百貨店的側邊,在兜攬著生意,在面前陳列著的他們的種種色色的招牌——不,他們的藝術作品——似乎都多少帶點漫畫風味,而他們自己的瘦白多骨的嘴臉,不是配上一把稻草似的頭發,就是卸到鼻尖來的過大的黑色眼鏡,頭上或歪著法國式的破帽,或覆著醬紅色的土耳其小帽,以及他們瞧著他們所抓到的模特兒兼顧客而即席運筆時的富有靈感的目光和手勢——這一切更構成一幅絕好的活的諷刺畫。諷刺的不是他們自己,而他們自己是諷刺著的。
與他們為鄰的是幾攤相士,文質彬彬的文士風的帶有黑外褂的和服攤桌上的點著八卦點著蠟燭的紙燈籠,給這個現代都會之夜刻上一個時代錯誤的標記,但是凝神伸掌給一個長身玉立的老相士執著的偏巧是一個穿大學制服的青年呢。這個標記似乎更饒意味。
一個拿剩下來的一條腿站著的木乃伊似的叫化子,一個覆著銅鼓帽,看不見眼鼻的坐著兩輪車的乞丐中的資本家,和在他前頭跪著,頸項掛著一個錢籃的一條黃狗——這出都市的“新耍戲”中雖不重要而必不可少的角色——也已出場了。到了這一角來,行人們的腳都停一下,但是他們注目看的不是乞錢的人,而是乞錢的狗。這幾個最下層的“自由職業者”恰插在街頭藝術家和街頭玄學家的中間,或者也有人因此會忽生奇想,以為這里也象征著他們彼此的運命的聯系吧?
霓虹燈的焰越燒得熾熱了,行人觀眾蠢動得越遲緩了,那正是街頭的劇場“滿員”的時刻了,劇中的名角們呵,在餓倒以前,多賣一點兒氣力吧!
明天還有夜市;但是明天——誰知道明天呢!
(1940年重慶大時代書局《櫻花和梅雨》)
賞析這是一篇街頭速寫式的小品。對于夜市我們并不陌生。然而,這里寫的不是中國的,而是日本的新宿夜市。那遍地的木屐聲,那Radio(無線電廣播)的吵鬧聲,那Kimono(和服)的令人眼花繚亂,都是迥然不同于中國的日本的特有風光。由此也足以顯示出作品的異域色彩。
作品的確寫出了夜市的熱鬧。這里有群像的描寫,也有特寫鏡頭;描繪了一般的商品叫賣,也描繪了“街頭藝術家”的風貌;描寫了一般的人,也為“丐幫”錄了相。作者用傳神的筆,東一描,西一畫,將一個沸沸揚揚、令人眼花繚亂的夜市,秩序井然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可見作家的深厚的藝術功底。
然而,這篇作品的成功主要還不在這里,而在它寫出了夜市的令人深思、使人困惑的特點。作品中寫了夜市的繁華和熱鬧:霓虹燈、“記憶助進器”是現代科學的結晶,而相士和八卦則是周文王時代的文明(按:或許是伏羲氏時代呢。不知那是先天八卦還是后天八卦)。在人流中,有上流社會的艷女,也有“木乃伊似的叫化子”,還有穿著現代制服的大學生去看相和算卦,藝術家、玄學家和“乞錢的狗”雜居一市,比肩為鄰。這種極端的矛盾現象卻和諧地同處于夜市之中,互不排斥、互不相害地裝點著人類現代社會的生活。夜市,現代科學和古代文明在這里同時曝光,上流社會和下流社會在這里一齊亮相。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的人類社會相,好像被一個萬能的攝影家濃縮在這個夜市上來了。這是摩天大樓的自選商場里決不會有的光彩。作者敏銳地發現了夜市的這種特點,并活靈活現地寫出了這種特點。這是什么特點呢?是“時代錯誤的標記”?是“絕好的活的諷刺畫”?是“彼此的命運的聯系”的象征?想想,真也是“更饒意味”的。然而,這“意味”著什么呢?難說清,作者也似乎說不清。
正因為這“說不清”,再加上那個未可知的“明天”,作品才有了咀嚼不盡的余味。作者沒有停留在描寫夜市的熱鬧上,而是將讀者的思維活動引向了對熱鬧的底層的觀照。這就是讀完這篇作品之后,總感到它沉甸甸的原因。
上一篇:《橋上》原文|賞析
下一篇:《冬夜》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