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乘·傅青主征君軼事》解說與賞析
載于《里乘》第1卷。作品描寫明末清初的節士山西人傅山,字青主,是名重一時的書畫家,但他卻不肯輕易動筆。一次,一位朋友請他作畫,他約定必須在中秋之夕,而且要天晴月明,方可作畫。屆時,他痛飲至酣,屏退左右,手舞足蹈,如醉如狂,揮毫落墨。友人以為他已發瘋,上前抱住。只見他渾身汗下如雨,胡子眉毛全是墨汁,所畫紙上只有濃墨一大團。原來傅山剛開始揮筆,蓄積飽滿的藝術激情就被朋友沖散了。此后,這張廢畫稿在天陰夜黑時隱隱放出光芒。京師打鐘庵落成時,主僧請傅山給書寫庵額。傅山瞧不起他的為人,拒絕了。他用重金買通傅山的朋友某甲,設計在請傅山飲酒時騙得了他的墨跡。后來傅山發覺被某甲出賣,遂與甲絕交。傅山精醫,他有一位同鄉在京中客居,突患頭病,經某太醫診斷為不治之癥,讓他趕快回家安排后事。傅山在路上遇到了他,給他出了個偏方,治好了他的病。傅山讓他再去拜見某太醫。某太醫非常驚訝,自嘆醫術不精,從此閉門謝客,絕口不再談醫。
本文所寫的傅山,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生活在明末清初,是著名的書畫家、醫家。明亡后,他穿朱衣,住土穴,誓不出仕,頑強地保持著漢族正統觀念和民族意識。康熙年間舉博學鴻詞,強征至京,他拒不就任。像這樣一個具有一定政治色彩又工書畫、精醫道的人,性情狂傲,處事古怪,憤世疾俗,是很自然的。作者正是抓住他這一性格基本特征,在作品中通過三件事描寫傅山這個人物形象的。第一件事寫他為朋友作畫,突出他對作畫時環境條件要求苛刻,與眾不同。在他看來,只有創造一個理想境界,身處良辰美景之中,正值酒酣耳熱之時,畫家的精神才能達到最佳狀態,才能全神貫注,飽含激情,畫出最精美的圖畫。第二件事是寫他為打鐘庵寫庵額。他知道庵內主僧品行不端,不愿意與這般小人為伍,拒絕了請求。后來當他發現自己竟為朋友出賣,就毅然與朋友絕了交,表現了他正直清高的品格。第三件事表現他不僅醫術精湛,而且思路開闊,不墨守成規。同鄉某甲的頭疾為不治之癥是太醫院某太醫診斷的。然而被某太醫宣判死刑的病人,在傅山手里卻出現了起死回生的奇跡,相比之下,傅山的醫術更高一籌。作品采用抓取幾件有代表性的事件描寫一個人物的表現方法,這種方法既簡單概括,又體現了多側面多角度,使描寫的人物形象豐滿,個性鮮明,有立體感。這種傳記體表現人物的手法,多為當代一些作家寫人物時所采用。作品在表現傅山醫術高超時運用的是襯托手法,某太醫是國手,或者說是國內權威,然而只能斷其死,而傅山卻能醫其活。這里不是以反面襯托正面,也不是以低襯托高。而是以高襯托更高,有如游人登上峻嶺,仰望險峰,領略無限風光。本文在傅山作畫時的一段描寫也很精采:“少焉,月出東山,光鑒毛發。征君樂甚,命侍者取所研濃墨一巨缽置旁幾。屏退諸人,獨自命筆。友遙遙竊窺,但見征君手舞足蹈,或踴或躍,其狀若狂……友見征君發鬢、須眉、滿頭皆墨,竟體汗下如雨。”這段描寫達到了情景交融。
上一篇:《醉醒石·假淑女憶夫失節獸同袍冒姓誆妻》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水滸傳·公孫勝》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