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烏雞國》解說與賞析
這段情節見于《西游記》第36至39回。
首先,孫悟空利用八戒自私圖利的心理特點,采取“騙激”的手段,以取寶為由,讓他下井馱出了國王的尸體。八戒因上了悟空的當,很吃虧,遂攛唆唐僧念咒,逼悟空于陽世間醫活國王。悟空便只得縱筋斗云,來到三十三天之上離恨天兜率宮內太上老君處求丹。老君深知悟空的本領,不敢著實得罪,稍作刁難后,即送給悟空一粒“九轉還魂丹”。悟空得丹即回,并運氣輸丹,救活了烏雞國國王。國王還陽后,即扮為一道,隨取經隊伍一同來到了烏雞國國都。
在烏雞國朝廷,以悟空為主角的取經隊伍向假國王展開了智與力的斗爭。在智斗中,假國王盡管狡猾,卻連吃敗仗。當孫悟空揭穿了其丑惡史后,他只得逃出金鑾殿。悟空又同妖魔展開了力的較量。戰經數合,妖魔抵不住猴王,“搖身一變,即變得與唐三藏一般摸樣,并攙手,立在階前”。悟空趕上,看見“一樣兩個唐僧,實難辨認”,無法下手。悟空埋怨八戒,八戒嘲笑悟空說:“哥啊! 說我呆,你比我還呆哩! ……你且忍些頭疼,叫我師父念念那話兒,我與沙僧各攙一個聽著。若不會念的,必是妖怪,有何難也?”悟空由此深受啟發,即請師父念起緊箍兒咒。妖怪確實不會,陪著胡哼亂哼。八戒趁機舉鈀就筑,妖怪踏著云頭逃走。悟空起在云霄,看得分明,“正欲下個切手”,文殊菩薩來收服妖怪了——此怪原來是文殊的座騎獅猁王。
這段故事最具有詩意的是用諧謔的筆調來描寫的悟空、八戒救出烏雞國國王的情節。為了取得斗爭的勝利,首先要設法救活烏雞國國王。于是,作者根據孫悟空和豬八戒的性格特點演出了一場好戲。悟空誘騙八戒說,那妖精有件寶貝,我們明日進朝,不免與他爭敵;倘那怪執了寶貝,降倒我們,反成不美。我想不如先下手,咱們一起去偷他的來。八戒信以為真,自然樂意去,但先決條件是寶貝偷來要給他自己,“到那無濟無生處,可好換齋吃”。悟空說:“老孫只要圖名,那里圖甚么寶貝,就與你便罷了。”經悟空一騙,八戒來了興頭。他們兄弟兩人,一個“圖名”,一個“貪利”,兩相比較,各自性格極為突出,到了御花園,悟空即指使八戒動手動嘴,除芭蕉、拱泥土,掀石板,最后下到井底去。八戒在井底知道受騙了,但只得馱著國王的尸體出井來。回來的路上,八戒心中暗惱,算計要報復行者。便要行者當即救活死人,并攛唆師父念起緊箍兒咒。唐僧聽信八戒的話,真的念起來。悟空答應陽世間救活國王,但又反過來想點子捉弄豬八戒,讓他守著尸體哭。如此,兩人各具心理,各有奇謀,演出一幕幕熱鬧有趣的活劇,為小說增添了濃重的喜劇色彩。
孫悟空要醫活國王,需到太上老君處討要“九轉還魂丹”。討丹又是一個小小的喜劇場面。悟空與老君剛見面,老君就吩咐看丹的童子:“務要仔細,偷丹的賊又來也。”作者用一句話勾起了讀者對孫悟空大鬧天宮時的記憶。接著孫悟空又以調侃的欲擒故縱的方式逼老君交出仙丹。老君也深知騙他,得罪他是不行的,所以又把他喊回來,悟空趁機吐露出真心話:“老官兒,既然曉得老孫的手段,快把金丹拿出來,與我四六分分,還是你的造化哩;不然,就送你個皮笊籬——一撈個罄盡。” 終于老君送了一粒仙丹。比起大鬧天宮時,悟空又多了幾分機智,可見當了和尚的孫悟空,性格在統一中又有所發展。
國王救活了,他出于感激,要拜謝唐僧。唐僧的態度是:“陛下,不干我事,你且謝我徒弟。”悟空的態度是:“師父說那里話?常言道: ‘家無二主。’你受他一拜兒不虧。”這里寫的是對一件事兩人所持的不同態度,小小的情節,耐人尋味,感人肺腑:唐僧身為取經隊伍的領導,他不肯無功受祿,誰的功勞記在誰的頭上,是賢明的;悟空作為取經隊伍中最有才能,貢獻最大的一員,他有明確的“領導意識”和整體觀念,決不動搖唐僧的“核心”地位,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他總是自愿地、努力地去“補臺”,盡心履行“輔助者”的職責。
比烏雞國出現兩個國王更有趣的是,作者于故事最后寫了兩個唐僧,一真一假,一模一樣。悟空分辨不出,無法下手,虧八戒想出了讓兩個唐僧念緊箍咒的主意以辨真假。既為情節發展增添了曲折美,并為以后真假美猴王的一系列情節作了預演。
上一篇:《儒林外史·嚴監生》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西游記·五莊觀》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