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題 “撫臨朱星祚編”。六卷二十四則(缺一則)。每卷分敘三至五尊羅漢事,以羅漢名作題分則。明萬歷年間刊本。內封題 “萬歷乙已年 (1605) 夏書林聚奎堂梓”,而第一卷題 “書林清白堂梓”,六卷后木記題 “萬歷甲辰 (1604) 書林楊氏梓”。
全書為一短篇集,每篇寫一尊羅漢得道故事; 其中缺第二十尊羅漢,故共二十三篇。羅漢之名順序是: 長眉羅漢、伏魔羅漢、聰耳羅漢、抱膝羅漢、勸善羅漢、捧經羅漢、降龍羅漢、緋衣羅漢、戲珠羅漢、飛錫羅漢、杯渡羅漢、振鐸羅漢、施笠羅漢、持履羅漢、伏虎羅漢、換骨羅漢、浣腸羅漢、現相羅漢、跨象羅漢、拊背羅漢、焚佛羅漢、賦花羅漢、卻水羅漢。二十四尊羅漢之說不見于佛教經典,顯然是本書編撰者的創造。這二十四尊羅漢的簡歷可說五花八門。從資歷看,長眉羅漢商那和修、伏魔羅漢馬鳴等約十尊羅漢,是西土二十八祖中的人物,可說是佛教中的老資格,大權威;換骨羅漢慧可則是所謂東土二祖,也是很了不起的;施笠羅漢步虛尊者是梁武帝,梁武帝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佛教之徒加予他以種種神奇傳說,進入羅漢行列也可理解; 飛錫羅漢寶志、跨象羅漢難生則是古代中華的著名僧人;其中有的羅漢也許是幾個僧人的捏合體,如卻水羅漢智威尊者。智威本為東土四祖下六世金陵牛頭山一禪師名。但書中所敘卻非此智威之事。據其姓華,隋煬帝時官拜中郎將,后人舒州皖公山從寶月禪師為弟子等,實為東土四祖下二世金陵牛頭山融禪師法嗣智巖禪師; 而作品中智威以二虎守僧寺廩谷卻盜、張縣令不信其事等,則為牛頭山慧忠禪師之事。很明顯,卻水羅漢敘的就是綜合了隋唐時牛頭山僧人智巖和慧忠的事跡。從地域看,這支羅漢隊伍已不限于域外人,有一半之多乃是中華人。從年代看,最早為周宣王時,幾乎比傳說中釋迦牟尼的年代還早; 而晚的竟是隋唐時人,中間相差一千年之多。所以,這二十四尊羅漢實在是一支佛教中的雜牌隊伍。這支雜牌隊伍的組成,似乎并無固定標準可據。不過這些羅漢得道故事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幾乎都是從中國古代的佛教典籍中截取而來,選編而成,其中主要是《高僧傳》和 《五燈會元》等。
這是一部宗教小說。演敘神靈怪幻法術之事,由作家馳騁神奇之想象和運用虛幻的筆墨,敷衍成篇。全書二十三則故事雖然所寫之人及事皆有不同,然而其基本框架及其所體現的精神卻完全象是從一個模式里翻造出來的,即主人公頓悟→行化→普渡眾生→圓寂而成羅漢。從作品所崇奉的準則或貫串于小說形象體系的線索看,僅僅是一條,即如來教旨,釋門正法,而排斥和否定其它一切世俗的傳統的包括儒家的觀念。作品中描寫的所謂“點化”和 “普渡眾生”,即勸人為善,其目的就是最后使人皈依受戒,成為佛徒。如伏魔羅漢講經時有魔來襲,便以數語點化,勸其皈依三寶; 勸善羅漢以其道化天下; 伏虎羅漢行法使盜悔悟受戒等等,莫不如此。與世俗社會一般人所理解的去惡從善之善的倫理道德觀念,及其所指內含和表現形態顯然完全不同,這部小說中的善,是屬于宗教的概念。全書每則故事,寫一主要人物得道成羅漢的經過,往往有頭有尾,中間穿插一二細節,亦頗為具體生動。如第十一則 《杯渡羅漢》的內容大意是: 因常乘杯渡水,故名杯渡,雖已頓悟釋氏正宗,卻不矜細行; 嘗寄宿于人,竊其家所供金佛,失主疾追不及,見其乘杯渡過孟津;又東游吳郡,遇一釣魚翁,乞其魚,翁與之,由此釣得無數魚; 遇一網魚者,乞之卻不與,即投二石入水化成二牛破其網; 后行化廣陵,于李家說法百日,合境飄香; 一日圓寂,李厚葬之; 數日之后有人在北方遇之,李啟棺竟不見杯渡遺骸。從以上情節的概述,就可見其故事的完整性和細節的生動性,人物形象亦不能說毫無性格。但是,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活動,完全浸透了宗教觀念,編者顯然是按著宗教宗旨所約束和允許的范圍在塑造人物、提煉情節和謀篇結構,甚至連選擇和描寫細節亦不逾越這條界線。如第二十三則《焚佛羅漢》丹霞天然尊者,師事石頭和尚,執役三年,一日,石頭吩咐眾侍,來日刈去佛殿前之草,無致滋蔓。眾徒皆去除草,獨尊者取盒盛水凈頭,長跪石頭前,乞求落發,以致得師真傳。又如第二十四則 《卻水羅漢》智威尊者使二虎守倉谷,縣令不信,一日謁尊者,尊者召二虎來謁,縣令始回心向佛,愿棄官受戒。所以,這些細節盡管有一定的生動性,然而,由于在宗教意識的浸透下,這些細節所產生的作用卻只能屬于宗教的,因而缺乏感動人的藝術力量和審美價值。這是這部小說的局限。
上一篇:《臨鏡妝》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于少保萃忠全傳》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