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杜集(選一)·查慎行
漂泊西南且未還,幾曾蒿目委時艱。
三重茅底床床漏,突兀胸中屋萬間。
這首詩是查慎行退休家居之后,于乙未年(1715)秋冬之際所作。原作共兩首,分別對杜甫被貶華州以前和漂泊西南之后的生活經歷、思想情感作了高度概括,表達了作者對杜甫的由衷敬佩和贊頌。
這里所選為第二首。
本詩首句,融匯杜集中《詠懷古跡五首》之一的“漂泊西南天地間,……詞客哀時且未還”兩句而成。“漂泊西南”四字,概述了杜甫晚年托寓成都,流落梓、閬,漂零云安,困滯夔州的流離顛沛境遇。“且未還”中的“且”字,有“尚且”之意,它上承“漂泊”,緊扣“未還”,構成一種時態上的連貫、延續,寫出了杜甫未能生還故里的無盡痛楚。“且”字又有“暫且”意,這似乎暗示著杜甫雖然未能生還,但他的靈魂不甘,始終把“未還”視為“暫且”之事而做執著的期待。同時“且未還”三字還隱括著杜甫以羈留異地,思鄉哀時的“詞客”——庾信自比的內涵。這就為第二句預作了鋪墊。
次句承上,寫出了杜甫思鄉哀時的思想情感。“幾曾”,即“幾經”,曾與經同義,是多少次、常常的意思。“蒿目時艱”出自《莊子·駢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這里,“蒿目”作遠望解。“委”是委懷、寄情之意。全句是說,杜甫雖顛沛流離,長年“漂泊”,而濟世之志未泯,他始終委懷世事,關心時局,憂念天下。這就真切地概括了杜甫“窮年憂黎元”,愛國憂民的志尚情思。
如果說,前兩句主要是對杜甫遭際、情懷的概述,那么,以下三、四兩句則在概述的基礎上,選取典型事例,著重歌頌杜甫處窮困之境而廣憂天下之民的闊大胸襟。
“三重茅底床床漏,突兀胸中屋萬間”是集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床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諸句,重加融鑄凝縮而成。秋風怒號,秋雨如注,屋漏床濕,寒夜難徹,這位中國偉大的詩人遭遇的竟是如此不公平的命運!然而杜甫哀嘆的并不是個人命運的不幸,他念念在懷的是愿以一己之“受凍”,換取天下寒士之“歡顏”,這是何等高尚的舍己情懷!這正是杜甫人格的偉大之處,也正是一部杜詩“我能剖心血,……一洗蒼生憂”(《鳳凰臺》)精神的集中寫照。
作為“題集”之作,講求的是概括精當,品評公允,能揭示原著的主要內容和重要價值。這首詩緊緊抓住最能典型反映杜甫一生坎坷的“漂泊西南”的歷史時期,和最能表現杜甫“憂國愛民”舍己精神的典型詩作,簡潔確切地概括了杜甫晚年的境遇經歷和一生的志尚追求,深刻再現了杜甫的偉大和杜詩的精華所在。作者這份卓越的識見才具是這首詩的第一難得處。
其次,全詩基本采用融鑄杜詩成句方式寫成。這樣寫的好處是,既妥貼切合了“題杜集”的題意,同時“杜詩即史”,用杜詩自述經歷、志尚的詩歌成句,可以真切再現杜甫憂國愛民的一片赤誠,可以增大詩歌容量,取得以少勝多,于尺幅之間蓄萬里之勢的含蓄效果,從而激發起人們去讀杜詩、知杜甫的興趣。所以,這樣的“融鑄”不是生搬硬湊,而是凝聚了作者的心血智慧,寄托著作者無限傾慕情感的“再創造”。其取舍融裁之際的非凡工力是這首詩的第二難得處。
查慎行是清代學宋詩派成就最大的詩人,受蘇軾、陸游影響最深,作詩力避滑易,講求典切勁煉。趙翼以為其“工力之深,香山、放翁后一人而已”(《甌北詩話》)。這首《題杜集》雖只是七絕短制,但典切勁煉,運思刻入,才氣開展,工力純熟的特點亦自顯然可見。
上一篇:題閨秀雪儀畫嫦娥便面·劉獻廷
下一篇:題春綺遺像·陳衡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