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釋】
九月九日:也稱“重九”、“重陽”。民間有登高、野游、賞菊、佩茱萸(后來演變為插)、放風箏等活動,此節形成于秦漢間。山東:指華山以東的地區。詩人的故鄉在華山以東的蒲州(今山西永濟)。茱萸(yu):植物名。有香氣,又名越椒。古代有重陽節佩茱萸登高飲酒的習俗。
【鑒賞導示】
此詩是王維早期作品中為人傳誦的一首。是他十七歲時的詩作。雖寫得非常樸素,與他后來那些富于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但千百年來,人們在做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藝術力量。與《相思》一樣,也是借節令(景物聯系兩地)遙寄相思之情,語愈淺而情愈深。
【鑒賞】
這是唐詩中抒發思念親人的典范之作。千百年來,以它質樸、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強烈地感染著讀者,成為膾炙人口之作。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抒發了詩人重陽佳節之時對遠在家鄉的親人們的思念之情。首句用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很足。詩人把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身處異地孤獨處境的感受,都凝在這個“獨”字里面。兩個“異”字,道出了作者對那個時代在異地生活的質樸而真切的感受。第二句承接上句,用樸素而又高度概括的語句表現出詩人逢佳節更加思念親人的戀鄉情結。語言精練,情真意濃。前兩條,詩人用了藝術創作中的“直接法”,直奔中心,迅速形成高潮,出現警句。后兩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種寫法,以平與不平,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詩人遙想的是遠在故鄉中的弟兄們,想象著他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行列之中。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并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需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理。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有異曲同工,而王維的詩似乎更不著力。
【鑒賞要點】
[1]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2]即事寄情,借物達情。[3]語言精練。
上一篇:《詩經·王風·君子于役》全詩原文、注釋和賞析
下一篇:【唐】李白《靜夜思》全詩原文、注釋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