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山,最早著名的當然是四岳?!稜栄拧め屔健泛萝残辛x疏:“唐虞唯言四岳,《周禮·大宗伯》及《司樂》乃有五岳之名?!边@就從四岳變成了五岳,即所謂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后來加上中岳嵩山。大概的解釋是這五岳乃皇帝巡行之所至;我的另一個想法無非是拿這些山來標明中國的四至——概念上的四至。后來就形成國家祭山(等于社稷壇)的典禮,即或皇帝去不了,也要派遣大臣去致祭。這其中最威武的當然要數泰山,秦皇、漢武都去過,直到清朝,康熙、乾隆還去過。就風景而論,把這些山夸大到“五岳歸來不看山”,就把真有更好風景的中國山都抹殺了。
到了晉朝南渡之后,廬山忽然出了名。大和尚慧遠,文學家謝康樂、陶淵明都來了。唐朝則李白、白居易,宋朝則蘇軾、朱熹,明朝則王陽明、王元美,一致推波助瀾,廬山便成為天下名山,把五岳亦壓下去了。廬山以地近鄱陽湖,由水路即達山麓,所以能得風氣之先;而所謂風景,則又大都在山的周圍,以前山上連牯嶺都少人上去。
特別是有些山交通比較方便,或近大路,或通水流,加上寺廟經濟的發展,把大雄寶殿修得美輪美奐,山蹬亦條石整齊,便于登降,除點綴風景之外,還附帶修建客房,所以游客加上香客,就多起來了,名聲亦大了。
不幸的是,有最好的自然風景的山,黃山,卻沒有上面那些條件,一直到明朝末年才為人所注意。寺廟如祥符寺,說建于唐開元間,未必可信,今已改建海門精舍;慈光寺明建,今另建;擲缽禪院明建,今另建;文殊院今廢,改建玉屏樓。其他皆小庵小廟,不足齒數。山崖上從無宋元題名石刻,僅在醉石上崖側有一明嘉靖間羅小華(制墨名家)的題記。黃山僻處在安徽歙縣、黟縣、太平、旌德之中,僅距太平為近,交通至為阻塞。當時這座山還是一處自然林,山的高度適中,范圍較廣闊,山峰多,風云變幻大,所以能吸引真正的旅游者,而大都是近山的徽州人。旅游又是極為困難的,道路不好走,有時要披荊斬棘;山上冷,有時無止宿處,要自帶臥具;甚至找到廟子,也無東西可吃,除水和柴外,要自帶米、鹽、菜等。這就弄得游山者望而生畏了。我還有一個比較神秘的猜測,就是那時黃山位置偏僻,山深林茂,明清之交那些江南反清分子都把黃山作為聯絡點。譬如有記載說順治朝還在慈光寺舉行過追悼崇禎的道場;而熊魚山死在蘇州,卻非要求埋葬在黃山不可;烈士江天一在始信峰上要題什么“寒江子獨坐”之類的話。這也不過隨便說說,無待深考。
當然,現在一切情況都改觀了,但還不能說怎么很方便。當年清帝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游遍了江浙名勝,就是沒有上黃山。在九龍瀑那邊有一個“黃山勝景”的石牌坊,原來就想從那里起修皇帝上山的輦道,但看來看去,還是工程太大,皇帝也去不成,享不了這個福,至今只留下一個石牌坊就算了。除由太平蕉村,由徽州湯口上山外,其實這是比較平坦的一條路,但還是山路。
至于黃山風景,現在沒有在這里敘述的必要,既有了電影,更有不少彩色風景照片,大可以作參考。如舍得上山,親臨其景,那當然比看電影、照片更會有親身的感受了。反正,依我說,這是座風景非常、變化無常的具有極大的自然美的山。我也爬過些山。大山如湘桂交界的越城嶺,四川的大相嶺、小相嶺、夾金山,贛閩交界的武夷山,貴州的苗嶺和同四川交界的大婁山,云南的哀牢山,山東的泰山(只到了中天門),山西的太行山,都無法和黃山相比。至于江浙的淺山,如蘇州的靈巖,浙西的天目,浙東南的雁宕,廣西的桂林我也都去過,我并不想貶低它們怎么不好,就山而論,還是覺得黃山好得多。我問過一個名畫家,他是走遍中國名山大川的,還有比黃山好的嗎?他說恐怕要數天山了。可惜天山我沒有去過。五岳我只去過半岳,無法說“五岳歸來不看山”。即或我早年有幸,游了五岳,我還是要說不如上黃山。
清人把黃山風景的總體綜合為云,為石,為松,這是有道理的。但云、石、松都不是靜止的,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之中。春、夏、秋、冬,早、午、晚,陰、晴,雨、雪,都影響到遠近峰巒林木的變動,其風物之美就是更為不可揣測的了。所以古來善游者,不管生活怎么困苦,芒鞋竹杖都要一步一步地登上天都峰、蓮花峰、光明頂……從而得到一種不可多得的、偉大的、自然美的感受。
游黃山的人,不可能游遍黃山,也不可能完全經歷春、夏、秋、冬,陰、晴,雨、雪的自然變化,游黃山的人也不可能帶上幾十本游黃山的參考書。為此,我以酷愛黃山自然美的心情,選了這本《明清人黃山游記鈔》,供游人晚上休息時,或在旅游途中坐在崖石邊觀覽風景之余,隨便翻翻,以助游興。可能游記中有些“黃帝升仙”、“容成得道”的鬼話,則非我之本意,略過不理可也。至于歷來相傳的黃山三十六峰,游者亦不可刻舟求劍似的一個一個去數,更不要說一峰一峰去爬。風景流連,總要眼界寬闊而已。
讀完這些游記,大概會得到一個概念:以前游一次黃山實在不容易,但黃山的松云實在好。總之山景很深邃,很廣闊,很博大,很奇詭,很變化莫測,至今還是如此,值得爬上去試一次,花上幾天功夫。
這些游記,主要是從六種《黃山志》選抄來的。奇怪的是徐霞客的《游黃山記》所有的《黃山志》都沒有選,我則把它前后兩記全抄上了。這是一位偉大的旅行家游黃山的記錄,科學而真實,絕無浮詞。六種《黃山志》的最后一本是乾隆本,所以清代后期的游記就比較缺少了。根據我手頭搜集的材料,我選錄了袁枚、沈銓(自題“七十二沽漁人”,未署姓名)、汪元等人的作品。清代還有些人游黃山都不寫游記,專做游黃山的詩、游黃山的詞,這里我沒有選詩。因為這是游記選。我選的都是我粗讀過一下的,遺珠之誚,殊所不免。
一九八二年初冬
(1983年文化藝術出版社《綠》)
賞析這是一篇簡明樸實的書序。序文屬于隨筆的一種,以介紹評述一部著作的主要內容及其作者為主,它與作品密切相關,又是一個任作家個性自由漫步的天地,發自己所感所想。這篇書序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學者形象,是指引我們進入黃山旅游的精明導游,也是閱讀古書《明清人黃山游記鈔》的一把開門入室的鑰匙。全文引用大量的古籍史料,廣征傳說,語言流暢質樸。娓娓道來,如同一個平易近人,善于健談的學者在與我們交談。
全文突出特點是運用大量的筆墨勾引史實、傳說,使序文內容充實有力,為全文增添了知識性、可靠性和趣味性。引用雖多,卻沒有一絲“掉書袋”、“文抄公”之嫌,這主要得益于作者高超的語言表達水平。在行文中作者以轉述史料、傳說的暗引方式為主,原文原話摘引為輔的方式,使全文顯得縝密而洗煉,清楚而有姿態。讀來通脫舒展,渾然一體。如對四岳、五岳的得名,作者采用原文原話的明引“《爾雅·釋山》郝懿行義疏:‘唐虞唯言四岳,《周禮·大宗伯》及《司樂》乃有五岳之名’”。這種用典莊重嚴謹,具有考據證明作用,有一種歷史知識的深沉感,令人信服。在真實可靠的明引基礎上,作者綜匯各種歷史文獻、傳說等,靈活自如地加以變通,把這些豐富的材料納于流暢的文筆之下。如談廬山的出名,作者這樣寫道:“大和尚慧遠,文學家謝康樂、陶淵明都來了。唐朝則李白、白居易,宋朝則蘇軾、朱熹,明朝則王陽明、王元美,一致推波助瀾,廬山便成為天下名山,把五岳亦壓下去了?!倍潭痰膬删湓?,暗引了不少文人名士游廬山的史料,這種高度概括的轉述內容顯得簡潔而緊湊。又如寫黃山“一直到明朝末年才為人所注意”。“山崖上從無宋元題名石刻,僅在醉石上崖側有一明嘉靖間羅小華(制墨名家)的題記”。有史料也有不少民間傳說,如“熊魚山死在蘇州,卻非要求埋葬在黃山不可;烈士江天一在始信峰上要題什么‘塞江子獨坐’之類的話?!钡鹊龋瑸槿膬热菰鎏砹巳の缎浴⒍鄻有?,拓寬了知識面。其次作者在語言運用上文白夾雜,灑脫自如。古語文言句式的使用具有文雅古樸之美。如“五岳乃皇帝巡幸之所至”、“其他皆小庵小廟,不足齒數?!薄皟H距太平為近,交通至為阻塞”?!斑z珠之誚,殊所不免”。大量現代口語的使用,為這篇資料性、知識性強的序文增添了活力,同時流露出作者個人情感。如“中國的山,最早著名的當然是四岳”?!凹椿蛭以缒暧行?,游了五岳,我還是要說不如上黃山”。聊天的口氣,十分隨便自然,表現出作者率真、健談的特點。
上一篇:《縫紉鳥》原文|賞析
下一篇:《父親》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