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他人才華,不如虛心學習
原典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輕訾。
譯釋
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自利,要多幫助他人。別人如果有才華,你不要嫉妒他,而是要多向人家學習。
解讀
嫉妒乃小人作為
戰國時兵法家孫臏早年曾與龐涓一起從師鬼谷子學習兵法。他天資聰穎,加上刻苦攻讀,勤奮鉆研,很快便獲得了較豐富的軍事學知識,未出茅廬便顯示出超人的軍事才華,以致引起了與他同窗共讀的龐涓的嫉妒。后來,龐涓在魏國擔任軍師時,設計陷害了孫臏,使孫臏慘遭臏刑。
龐涓的這種行為在《弟子規》里就是“訾”,他嫉妒孫臏的才華,嫉妒他,陷害他,是為后人所不齒的。《論語》中講:“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什么意思呢?你自己想有所成就的話,就應該讓別人有所成就;你自己想聞名天下,想發達的話,也應該讓別人發達。做人,不能只允許自己飛黃騰達,成功立業,而不允許別人也飛黃騰達,獲得成功。
自己好,而不讓別人好,這是一種內心狹隘,缺乏包容心的人。當別人擁有比自己多的才華或能力時,內心就產生嫉妒心,不允許別人比自己好,這也是一種非常狹隘的觀念。我們應該認識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才能,我們應該尊重別人的才能,哪怕別人的才能可能會使他們看起來比我們更加強大。當別人擁有比自己更加強大的才能時,我們最好以一顆欣賞的心來看待,而不是妒忌別人。
在《呂氏春秋·去私》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晉平公的時候,有一個叫南陽的地方缺少一個主事官。晉平公問當時晉國的大夫祁黃羊:“你看誰可以當這個縣官?”
祁黃羊對晉平公說:“解狐這個人不錯,不如讓他來當這個縣官。”晉平公對此感到很吃驚,他問祁黃羊:“我聽說,解狐好像是你的仇人,你為什么還要推薦他?”祁黃羊笑著答道:“您問的是誰能當縣官,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呀。”
晉平公細細一想,覺得祁黃羊說得很對,于是就派人去請解狐,讓他來做南陽的縣官。解狐上任后,果然不負所望,為當地辦了不少好事,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普遍好評。
過了一段時間,晉平公又問祁黃羊:“現在朝廷里缺一個法官,依你看,誰更適合擔當這個職務?”祁黃羊說:“祁午能擔當。”晉平公又很吃驚,問道:“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說:“祁午確實是我的兒子,可您剛才問的是誰能去當法官,而不是問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我只是為您推薦一個能勝任此職的人。”晉平公一想,倒也在理,于是便同意祁黃羊的建議,派祁午當了法官。后來,祁午果然不負所望,成了能公正執法的好法官。
孔子曾稱贊祁黃羊說:“祁奚舉薦仇人,不為巴結;舉薦兒子,不為偏愛;舉薦輔佐,不為結伙……唯有賢能才可以舉薦賢能啊!”祁黃羊推薦人才,對別人不計較私人仇怨,對自己不排斥親生兒子,實乃大公無私的典范。后來,人們就用“大公無私”這個成語形容那些處理事情公正公平,不偏向任何一方,沒有任何私心雜念,完全為集體利益著想的正義者。
祁奚以公而無私贏得了朝野內外的贊譽,他的言行也隨之成為衡量是非曲直的標準。由此可見,我們應該允許身邊人比自己強大,要學會欣賞他們身上的發光點,虛心向他們學習,而不是因為別人曾經得罪過自己,就輕視他人,藐視他們身上的優點。
詩人北島有兩句非常著名的詩句:“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證,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銘。”一個能夠敞開肚皮欣賞他人的人,是高尚的;而嫉妒他人才華,設計陷害他人的人,是卑鄙的,是永遠不會受到人們喜愛的。
現在的孩子們多生活在一個比較封閉的家庭環境里,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容易受寵溺,從而逐漸形成了“別人都不如我,我才是最棒的,我值得擁有所有一切”的蠻橫霸道的心理習慣。家長們從來沒有告訴他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這使得他們在與人交往時容易唯我獨尊,自私自利。假如有同學或同伴在某方面的條件優于自己,他們就會感到憤憤不平,甚至會產生嫉妒心。這種嫉妒心會促使他們使用一切方式來消除他們心里的這種“不平等感”。如果方法不當,就容易惹下禍端,釀成大錯。
孩子們應該從小培養起客觀公正地認識、評價和尊重別人的習慣。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沒有養成這樣的習慣,缺乏這樣的心理意識,他在與同伴相處中就很難交到很好的朋友,很難融入一個團隊,并獲得團隊中每一個人的認可和尊重。
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國之間為了爭奪權力相互攻打,連年開戰。諸侯國中,齊國算得上是其中實力較強的一個。只可惜齊襄公荒淫無道,在位期間,政治黑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他的兄弟和大臣知道國家將亂,恐禍及己,紛紛外逃。
齊襄公的二弟公子糾和三弟公子小白也都出國尋找政治出路。因為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諸侯的女兒,所以管仲陪同公子糾來到魯國,而公子小白則在鮑叔牙的保護下躲到了莒國。齊襄公十二年,齊國內亂,這時逃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想趁此機會奪回君位。公子小白早就有稱霸天下的志向,接到信后,便與鮑叔牙提前上路。身在魯國的公子糾得知公子小白已經上路了,便派管仲到莒國通往齊國的必經之路伏擊小白。管仲很快就找到伏擊地點,當看到小白出現后,他一箭就射中了小白的衣帶鉤,小白十分機警,趁勢倒下裝死,管仲誤以為公子小白已死,其實公子小白只是受了一點傷,并無生命危險。公子小白與鮑叔牙快馬加鞭趕到了齊國,順利地當上了齊國的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后,發兵攻魯,結果魯國戰敗,公子糾被殺,管仲甘心被囚。鮑叔牙與管仲在青年的時候是要好的朋友,交情一直很深,當齊桓公計劃殺掉管仲時,鮑叔牙忙去求情,將管仲從囚車中救了出來,并勸說管仲輔助齊國富國強兵。管仲本來就有“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于是就答應了。齊桓公也是惜才之人,雖然對管仲的一箭之仇懷恨在心,但為了江山社稷考慮,他還是重用了管仲。
起初,管仲向齊桓公獻出富國強兵的提議,齊桓公都能欣然接納,最終成就春秋霸業。但齊桓公晚年時驕傲自滿,追求享樂,抱怨管仲對自己提出的國政候選人不予采納,不再聽從管仲的勸告,卻重用了易牙、豎刁、開方三位奸臣,結果自食其果,落了個國破人亡的悲慘下場。
從才華和能力上來看,管仲顯然要比鮑叔牙略勝一籌,但鮑叔牙并不嫉妒管仲的才華,還在他困難之時接濟他,并推薦他擔任齊國上卿(即宰相)。鮑叔牙這種精神,無疑是現代人更應該學習的。對他人才華的認可,其實是自身良好修養的體現。當我們能張開寬厚的胸襟,以欣賞的態度去看待他人的才華和功績時,我們也才會得到他人的尊敬。
綜觀歷史,因嫉妒心而損人利己的事例并不鮮見,秦國的李斯便是其中一個。他雖然貴為一國宰相,卻終因對師弟韓非子的嫉妒之心而失去了珍貴的東西。太多的故事都在印證一個道理:嫉妒容易產生怨恨,怨恨容易導致嫌隙,嫌隙之后要么兩敗俱傷,要么自食其果。所以我們應該以一顆仁心去關愛他人,照顧那些地位不如自己的人,欣賞那些地位強于自己的人。
弟子規精華
嫉妒是關系破裂的前兆,能服人才顯大量。關愛眾人,更要對那些能力強于自己的人懷有關愛之情。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他的才能,能為自己收獲更多的友誼。
上一篇:好的形象,是美好一天的開始
下一篇:對新事物不過分迷戀,對舊事物不心生厭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