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注釋】
幽州臺:即薊北樓,又稱薊丘、燕臺,也就是傳說中燕昭王為招納賢才所筑的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古人:指古代那些像燕昭王那樣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來者:指以后的賢明君主。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愴(chuang)然:悲傷的樣子。涕(ti):眼淚。
【鑒賞導示】
陳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二十四歲中進士,授麟臺正字,遷右拾遺。曾兩次隨軍遠征,未得到重用。后辭官歸家,不久為縣令所陷害,死于獄中,時年四十一歲。他的詩反對齊、梁的浮艷文風,力主恢復漢魏“風骨”,其詩強調寄興,反對柔靡之風。所作《感遇》《登幽州臺歌》等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為唐詩的健康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唐代萬歲通天元年(696),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宜進兵契丹,陳子昂以右拾遺隨軍參謀。這詩是詩人從軍失意之作。作者借登幽州臺抒發其失意的感慨,寄寓著報國立功的思想。
【鑒賞】
這首短詩,由于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名篇。
本篇中的“古人”是指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詩人以抒寫自己內心苦悶為核心,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時代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了廣泛的共鳴。
本篇在藝術表現上也很出色。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遠游》篇的影響,語句從此詩化出,然意境卻更蒼茫遒勁。同時,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長短參差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后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一個虛字,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緩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鑒賞要點】
[1]名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2]風格豪邁、蒼勁。[3]竟境深遠。[4]語言古樸,用語錯落有致,富有變化。
上一篇:【唐】杜甫《春夜喜雨》全詩原文、翻譯、注釋和賞析
下一篇:【唐】李白《渡荊門送別》全詩原文、翻譯、注釋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