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作者李時珍。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號瀕湖,湖北蘄春人。此書歷時30年,三易其稿,生前未及刊行,刊于1596年,共52卷。卷1、2為本草序例,卷3、4為百病主治藥,卷5之后為藥品各論。分16部,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每部又分數(shù)類,共62類,收藥1892種,新增藥物374種,附方11096首,藥物圖1000余幅。王世貞為其書作序,稱“如入金谷之園,神色奪目”。它是我國16世紀以前用藥經(jīng)驗和理論的總結,實用價值高,對國內外醫(yī)藥學界影響很大。
《本草綱目》吸收了歷代藥理學說,如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引經(jīng)報使等,在每藥之下,分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fā)明、附錄、附方等若干項,分別敘述,在其后加以評論。收載了許多新發(fā)現(xiàn)的有效藥物,對前人記載眾多藥物進行了證實,如新增曼陀羅,樟腦等;如對常山,延胡、牽牛子等一些藥物功效予以肯定。集眾醫(yī)家在本草方面理論、主治和對具體藥物運用體會,詳述對某些藥物形態(tài)及特性等方面描寫。批判了不合理觀點,如“久服神仙”“神仙不死”等等。后世著本草者甚多,如清汪昂著《本草備要》,吳儀洛著《本草從新》,趙學敏著《本草綱目拾遺》等均參考本書著成。《本草綱目》先后被譯為日、拉丁、法、英、德、俄等國文字,譽稱此書為“東方醫(yī)學巨典”、“中國植物志”。本書規(guī)模之宏偉,資料之豐富,傳布之廣,為歷代本草所不及。解放后有影印、排印本。
上一篇:《曹子建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本草綱目拾遺》作品簡析與讀后感